李济仁痿病淸金保肺方的配方组成

【配方组成】沙参15g,人参9g,麦冬12g,生地黄20g,石
膏24g,知母15g,黄芩10g,桑叶9g,杏仁9g,火麻仁12g,天花粉20g,山药20g,玉竹20g,甘草15go
【作用与功效】清金保肺.
【适应证】肢体软弱无力,手不能提物,足不能任地,
渐致肌肉萎缩.
【李氏临证心得】本法适用于外感热邪燥气,灼伤肺阴;或情志化火,木火刑金,灼伤肺叶;或饮食不当,中焦积热,母病及子,导致肺脏蕴热,肺胃之阴亏耗之痿证.症见外感发热期或发热后出现肢体软弱无力,手不能提物,足不能任地,渐致肌肉萎缩,皮肤干枯,心烦口渴,呛咳痰少,手足心热,两颧红赤,咽干唇燥,尿短赤热痛.舌红而少津,苔黄,脉细数等.常用加减使用的药物有:沙参、人参、麦冬、生地黄、石膏、知母、黄芩、桑叶、杏仁、麻仁、天花粉、山药、玉竹、甘草等.
【解读赏析】方名为编选者代为暂拟.痿病系指外感或内伤,使精血受损,肌肉筋脉失养以致肢体弛缓、软弱无力,甚至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痿者萎也,枯萎之意,即指肢体痿弱,肌肉萎缩.凡手足或其他部位的肌肉痿弱无力,弛缓不收者均属痿病范畴.
《内经》有许多篇章对痿病进行了讨论,《素问·痿论》
还作了专门论述.病因病机方面,主张"肺热叶焦",筋脉失润;"湿热不攘",筋脉弛缓.病证分类方面,根据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提出了"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分类方法.治疗方面,提出了"治痿者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的针灸治痿原则.
《内经》丰富的论述,为后世认识痿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隋唐时期,将痿病列入风门,较少进行专题讨论.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痿叙论》指出情志、劳逸致"内脏精血虚耗,荣卫失度…故致躄必""痿躄证属内脏气不足之所为也".
金元时期,张子和对"风、痹、痿、厥"予以鉴别,《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指出:"夫四末之疾,动而或痉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故其本源,又复大异."《丹溪治法心要·痿》不但立专篇论述痿病,而且指出病因"有热、湿痰、血虚、气虚",明确提出痿证"不可作风治",从而与张子和一起纠正了"风痿混同"之弊,还通过对脏腑生克补泻之阐述,说明了"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痿法则.
【李济仁痿病淸金保肺方的配方组成】明·《景岳全书·痿证》强调"非尽为火证…而败伤元气者亦有之",并强调精血亏虚致痿:"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清《临证指南医案·痿》
指出本病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西医学的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病,符合本病证候特征者,可参考辨证论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