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毒王“XE”问世!传播速度比奥密克戎还快10%,这会是病毒进化的终点吗?( 三 )


什么叫无症状感染者呢?
那就是虽然感染新冠 , 但既发烧 , 也不感冒 , 也不咳嗽 , 几乎没有感染新冠肺炎的临床反应 。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 是因为奥密克戎本身的毒性更弱一些 , 并且更擅长潜伏 。
毒性弱 , 你身体的反应就不会那么强烈 。
擅长潜伏 , 就意味着奥密克戎不会一下子对你身体发起攻击 , 而是选择偷偷发育 。
04
病毒是变强了 , 还是变弱了?
通过上面这几个部分的内容 , 我们对新冠病毒的演变以及相关变异病毒的特点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 。
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或者得出什么结论呢?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 , 在民间就一直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新冠病毒的毒性会变得越来越弱 。
而支撑该观点的论据 , 是病毒始终会朝着毒性更弱的方向进化 。
在他们看来 , 病毒如果毒性太强 , 就容易把宿主搞死 , 把宿主搞死了 , 它们也逃不过灭亡的命运 。
病毒作为一种生物 , 目标不是为了搞死谁 , 而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
所以为了达到活得更久的目的 , 它们会降低自己的毒性 , 从而和宿主更好的共生 。
为了佐证这个观点 , 他们还拿出了历史上诸多重大病毒传染事件 ,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西班牙大流感 。

西班牙大流感历时三年 , 把全球17亿人口感染了10亿 , 并且据相关数据显示 , 至少造成了2500万人死亡 。
可以说它的破坏力 , 相比于当下新冠疫情 , 有过之而无不及 。
而且造成西班牙大流感的罪魁祸首 , 也是一种冠状病毒 。
从它的出现到消亡来看 , 似乎是符合病毒朝更弱方向进化的规律 。
因为西班牙大流感总共经历了三轮:
第一轮:1918年1月到概念夏季 , 西班牙大流感席卷全球(开始);
第二轮:1918年10月开始 , 造成的死亡人数远超第一轮 , 直到1919年夏天才有所减弱(增强);
第三轮:1919年11月左右开始 , 造成的死亡人数虽然高于第一轮 , 但远低于第二轮 。
此后 , 到1920年3月 , 西班牙大流感开始逐渐减退 , 并且没有产生第四轮疫情 。
等到1921年春天 , 因西班牙大流感而感染和死亡的人数已经非常少了(消亡) 。

这一番“有理有据”的说辞 , 让很多人信以为真 。
并且将该观点套用在新冠疫情上 , 认为新冠病毒终究会变得越来越弱鸡 , 最终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感冒 。
但实际上 , 这种说法并不科学 , 也并不适用于当下的新冠病毒 。
首先 , 我们先说这个理论——病毒会朝着毒性更弱的方向进化 。
这个理论 , 脱胎于100多年前 , 由西奥博尔特﹒史密斯提出的“毒力下降规律” 。

这位大哥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 , 是因为他在研究牛热病期间 , 注意到牛感染该病后的症状严重程度是由之前的感染决定 , 重复感染后症状会越来越温和 。
于是他就认为病原体会和宿主形成一种相对良性的温和关系 。
这就是“毒性下降规律”理论的雏形 。
此后将近100年的时间里 , 该理论被科学界普遍认可 。
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 , 两名科学家建立了“毒力进化的权衡模型” 。
对该理论 , 发出了最有力的挑战 。
这种毒力权衡模型认为:
从一个宿主传播给另一个宿主的过程中 , 病原体的毒力并不总是下降 , 也有可能会增强 , 在没有假定毒力的进化代价的情况下 , 没有理由相信疾病的严重性会随着时间降低 。
到今天 , 毒力权衡模型 , 已经被科学界广泛接受 。

其次 , 我们再来说说那些用来佐证的例子 。
上面提到 , 不少人将历史上一些重大病毒传染事件 , 诸如西班牙大流感 , 用来证明病毒是朝毒性更弱的方向发展发展 。
看似合理 , 实际上存在很大的逻辑错误 , 以特殊代替了全部 。
在人类与病毒做斗争的历史当中 , 也有很多病毒 , 毒性一点也没降低 。
比如我们经常能听到的狂犬病病毒 。
该病毒 , 最早的记载是在公元前1930年 , 在世界上起码有4000年的历史 。
演变至今 , 毒性可一点也没下降 。

还有天花病毒 。
该病毒同样历史悠久 , 有科学家在古埃及木乃伊上就曾发现过这种病毒 。
这种病毒 , 致死率高达30% , 并且在婴幼儿身上这个致死率还更高 。
这种死亡率一直维持到近代 。
最终它的消亡 , 可不是它自己大发慈悲 , 而是归功于人类牛痘苗的发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