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血液病学专家周剑峰:钢铁侠、桥梁和带来光的人


追忆血液病学专家周剑峰:钢铁侠、桥梁和带来光的人



“人之所以伟大 , 乃在于他是桥梁 。 ”——尼采

追忆周剑峰似乎很容易 。
因为他是典型的好人、好医生 , 是国内著名血液病学专家 , 国内CAR-T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 。 他儒雅谦逊 , 让所有人都有被平视、被尊重的感觉 。
但追忆他有时也很困难 。
一切来得太突然 , 56岁 , 正是一名医学专家的黄金时期 。
3月27日 , 一个普通的周日中午 , 周剑峰猝然离世 。
按惯例 , 周剑峰一般会利用周末的时间 , 与国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
当天上午 , 身为中国抗白血病联盟副主席的他 , 和联盟主席、哈尔滨血研所所长马军约好 , 在线上讨论CAR-T指南 。
9点55分 , 突然断线 。 周剑峰的亲属告诉马军:他在书房昏迷了 。 20分钟后赶到医院 , 周剑峰冠状动脉夹层破裂 , 抢救无效去世 。
马军不敢相信 。
“对血液医生来说 , 周剑峰正在最黄金的时代 。 ”
中国血液病发展至今走过107年 , 历经了5代临床医生 , 马军算是第三代 , 比他小10多岁的周剑峰 , 则是第四、五代的中流砥柱 。
意外发生的前一天晚上11点半 , 周剑峰还在跟马军通话 , 探讨怎么减少CAR-T的毒副作用 , 怎么规范化治疗 。
这份指南 , 原本计划在4月1日出版 。
两人已相识20多年 。 2001年周剑峰从美国进修归国后 , 就曾与马军交谈 , 双方达成共识:第一 , 中国的临床医生缺乏基础研究;第二 , 现代血液病的医生要把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应用到临床中去 。
此后数载 , 马军与周剑峰紧密协作、共同学习 , 见证了他一步步成长为国内CAR-T治疗的领军人物 , “他把中国的CAR-T治疗提升到了国际高度 。 ”
周剑峰离世的消息一传出 , 国内外血液病学术界、病友群、CAR-T产业界 , 陷入震动 。
认识他的每个人都懵了 。 我们找到了周剑峰的血液领域的同侪、他的同事和学生、他的患者、CAR-T产业界的企业家们 , 对方往往忍不住哭声 , 停顿下来 , 需要一些时间平复 , 再继续讲 。
这使得追忆周剑峰过程 , 像收集一片片破碎的残片 。
追忆周剑峰的时候 , 我们感到:他便是这样一座桥 , 是“拽着厂家、拖着患者、推着技术往前走”的连接者 。
起初 , 我们意外的是 , 周剑峰的离世让一个领域里的三个群体——学术界、病友群、产业界——集体陷入震动和悲痛 。
这个联合体里有“走投无路的、把他当做最后希望的血液病患者” , 有希望能研发国内CAR-T药物的企业 , 有把他视为灯塔的后辈大夫 。
周剑峰突然离开之后 , 留下的是慕名挂号的血液病病人、还在临床二期阶段的CAR-T新药 , 病房里仍在治疗的患者 , 几个病友群 , 他的同事 , 他的家人 。 有人担心:没了他 , 后面该怎么办?
技术与拯救当一位务实的理想家 , 发现一颗有潜力的种子 , 那么他在准备好土壤的同时 , 也一定准备好了理想 。
回国后的周剑峰 , 在十几年间 , 把他当初扎根的一个不起眼的血液小科室 , 培育成了可承接当时最具难度系数的细胞与基因疗法操作的两百人大科室 。
“很多年前 , 我们就有一个想法 , 要让我们的语言国际化 , 我们的检查、病人的资料要跟国际接轨 , 所以从那时候起 , 我们就建立了包括分子、病理、遗传、免疫在内的各种诊断体系……将来我们也能领先于世界 , 成为世界观念的主导者” , 在2017年接受新华社采访时 , 他说 , “在我这一代可能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 , 但是我们后面的年轻人 , 他们就有可能 , 只要大家意识清楚 , 不停努力 , 是可以做到的” 。
不少人提到周剑峰时 , 用了一个定义:临床科学家 。
“他既能做临床 , 也能做技术科研 , 这种要求是很高的 。 ”作为周剑峰的助手之一 , 同济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黄亮的印象里 , 周剑峰的所有的时间几乎都是和病人泡在一起 , 他常年5点起床 , 早早到了医院 , 夜里11点也会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和消息 。
周剑峰很关心学生 。 同济医学院八年制学生晓雯(化名)告诉八点健闻 , “他怕我们精神不好 , 给我们配咖啡机 , 咖啡豆都是他送的 。 ”
3月21日 , 晓雯还去办公室找他签定了导师双向选择表 , 作为八年制的博导 。 周剑峰当时正在开会 , 但签完字没忘鼓励了一下未来的学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