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本书“欺骗”所有人,《活着》作者余华很快乐,躺在太平间,甚至觉得死亡凉爽( 二 )


为了不再给别人痛苦的拔牙 , 余华立志要去文化馆“享清福”!
于是拔牙之余 , 余华疯狂写作 。
因为进文化馆 , 要有自己的代表作才能进 , 这是门槛 。
那时的他仅有19岁 , 精力充沛 , 每天都写到很晚 。
但每天看到文化馆的人 , 在街上溜达 , 他就羡慕嫉妒恨!
“太不公平了!我们一天拔牙8小时 , 他们街上玩8小时!”
这成为他写作最大的动力所在!这期间 , 他奔赴宁波进修口腔科 , 在拔牙技术上精进不少 。
但他已经厌倦了这个行当 , 坏掉的牙齿看到想吐 。
据余华统计 , 他拔了一万多颗牙齿!

他把那些张开的嘴巴称之为 , “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 。

不过进修的过程中 , 他读到川端康成的大作 , 得到不少的熏陶 。
接下来连续三年 , 他除去每天给别人拔牙 , 就是在写作 。
19岁到22岁 , 为了进文化馆 , 他没给自己一点玩耍的机会!终于在他23岁这一年 , 他在《西湖》发表第一篇小说 , 《第一宿舍》 。
可是发出去之后 , 就跟小石子砸进水里 , 没个响儿 。
又埋头写了11个月 , 新作《鸽子 , 鸽子》 , 发表在大杂志《青春》 。
“不会又没戏吧?”
余华等了一段时间 , 结果他“得逞”了……但他只是被借调到文化馆 , 只能算一条腿进门 。
另一条腿还在诊所里 。
余华马上祭出三篇作品 , 其中一篇《星星》还获得《北京文学》奖 。
终于有一天 , 文化馆领导对他说:“余华 , 你以后就在这里上班 。 ”
余华高兴惨了 , 他彻底告别那些不堪入目的坏牙齿 。
上班的前一天 , 他美滋滋的想着晚点去 , 因为文化馆不需要固定时间上班 。
然后 , 就发生了一件事让他 , 至今仍让他难忘的事……他早准备好迟到 , 故意晚到文化馆 ,
但当他走进大门 , 发现自己还是来早了 , 因为他是第一个到的!
“那一刻 , 我知道这单位来对了!”
他无比喜欢这种自由的工作 , 跟拔牙相比 , 简直是天堂 。

在文化馆不受管束 , 他马上放飞自我去创作 ,
此时从他笔下飞扬出的文字 , 渐渐充斥着一种先锋气息 。
他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 他的《在细雨中呼喊》 ,
在他独特的语言组织下 , 构成很具特色的短篇故事 。
但让余华最快乐的是 , 他在1992发表了自己的长篇《活着》 。
他写这本书的灵感 , 来源于一首国外民歌 ,
他突然想要写“人能承受的苦难有多苦” , 于是就有了‘福贵’这样命途多舛的人物 。
在余华的笔下 , 福贵从一个富少爷 , 到沦为一个穷苦人 ,
经历了无数艰难 , 但始终没有忘记一件事——活着 。
尽管他只剩下一头老黄牛 , 却依然在干活度过余生 。

这本书写完后 , 余华获得不少国际大奖 , 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外销 。
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后 , 又在戛纳拿了奖 。

但余华根本没想过 , 这本书能持续“畅销”三十多年 。
所以他陆续又出了《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新作 。
然而再没有一本 , 能比《活着》的影响力更大 。
这本书通过书写苦难 , 仿佛向所有读者都抛出一个“问题” 。
那就是 , 人到底为什么活着?

余华最后给出他的答案:
“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 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 ”
这句话看着很难理解 , 但也传达出余华对于人生存于世的基本世界观 。
那就是 , 人只要有一口气在 , 就该活着 。
除此之外 , 都没有要寻死的理由 。
因为活着 , 比什么都强 。
正如历尽苦难的主人公福贵 , 当亲人全部惨死 ,
就剩他一人苟活于世 , 他也依然在活着 。

余华写完这本书后 , 人变得非常通透 。
他整个人对于人生某些执念 , 不再那么偏执 , 得过且过 。
而他更幸运的是 , 《活着》一直都新的读者加入 ,
给他源源不断的提供新的“稿费” , 他吃喝不愁 , 不需要上班 。
这就是他19岁立下的“志向” , 他得偿所愿了……
余华说他非常感谢《活着》的读者 , 尤其是语言老师 。
一代又一代的语文老师 , 总是乐此不疲推荐《活着》给学生看 。
让他的读者体量不断在增多 , 让《活着》的受众群不断扩大 。
让他的收入 , 不断得到充实 。

当他多次出现在媒体面前 , 他被读者直观看到“神秘面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