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活动的结果不是衰老和死亡的原因,而是永恒


生命活动的结果不是衰老和死亡的原因,而是永恒


文章图片


生命活动的结果不是衰老和死亡的原因,而是永恒


文章图片


生命活动的结果不是衰老和死亡的原因,而是永恒


文章图片



“生命是维持在非平衡态上的物理系统” , 也就是说 , 生命活动非但不会泯灭系统内部的差异 , 不会把自己变成一团均匀的物质 , 而且会维持各种尺度上的差异 , 形成复杂而有序的结构 。 任何人只要稍稍观察 , 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异常强烈的对比 。
正所谓“吴宫花草埋幽径 , 晋代衣冠成古丘” , “野草溪花媚晚凉 , 残基犹说晋咸康” , 诗人们总在无生命的宫殿土崩瓦解之时 , 被周遭葳蕤茂盛的野花杂草唤起伤感——因为离开了人的维护 , 坍圮的废墟必将不可阻挡地陷入混沌的平衡 , 而这些植物却因为没有了人的干预 , 自由地制造着秩序 。
与那些土崩瓦解的断井颓垣不同 , 无论多么柔弱的植物 , 都会开枝散叶 , 向上生长和攀缘 , 争取高处的阳光 , 它们在形态上充满了精致的细节 , 让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从中汲取了无限的创作素材 , 其中到处都是物质分布的差异、组织分化的差异、材料应力的差异 。

如果你能进入细胞内的微观世界 , 还会发现到处都是千姿百态的分子机器 , 比伊斯坦布尔的集市还要熙熙攘攘 , 比波音公司的流水线还要井井有条 , 其中到处都是分子浓度的差异、扩散方向的差异和电子势能的差异 。 复杂而有序的又何止植物呢?
那些怀古的诗人也同样是最好的例子 , 因为不论他们的内心是多么凄凉 , 身体却散发着恒定的热量 , 与环境形成了持续的温度差异 , 这是因为他们体内的细胞分化成了各种不同的组织 , 形成了不同的器官 , 构成了不同的系统 。
“食饱拂枕卧 , 睡足起闲吟” , 诗人的消化系统从上一餐的饮食里汲取了糖分 , 呼吸系统从空气中获得了氧 , 它们通过循环系统抵达全身的每一个细胞 , 经过各种生化反应 , 在维持一切生理活动之余制造了大量的热 。
那个感喟不朽的大脑就消耗20%的热量 , 它包含了约220亿个神经细胞 , 每一个都在细胞膜两侧积累了堪比雷暴的电势差 , 由此形成的神经冲动一刻不停地穿梭往来 , 形成了已知宇宙中最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 。
当然 , 考虑到我们给汽车报废留出了那么漫长的时间 , 对于生命的这种特质 , 我们也应该用威不可当的时间来检验一下 。 是的 , 在时间的洪流中 , 世间殊胜都不由分说地走向混沌和停滞 。

“祇园精舍的钟声 , 有诸行无常的声响;娑罗双树的花色 , 显盛者必衰的道理” , 这让所有人都难免伤感 , 然而当初薛定谔在讨论生命的特征时 , 给出的第一版定义却是“(生命)……比一块无生命的物质在类似情况下保持下去的时间要长得多” 。 这很难让人立刻信服 。
日月乃百代之过客 , 流年亦为旅人 , 无论野花杂草还是诗人终会老死——“采石江边李白坟 , 绕田无限草连云” , 这和汽车锈成的废铁 , 宫殿荒弃后的坍圮 , 又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呢?然而它们千真万确有着根本的不同:汽车的机械活动是汽车报废的原因 , 而生命活动不是衰老和死亡的原因 。
恰恰相反 , 这恐怕会颠覆绝大多数读者的认知——生命活动的结果是永恒 。 几乎所有的单细胞生物和真菌 , 还有几乎所有的木本植物 , 等等 , 排除损伤和疾病等外在致死因素之后 , 本来都有无限的预期寿命 。 只是物种数量最多的两群宏观生命 , 也就是大部分的动物和植物 , 在获得种群永恒的同时付出了个体死亡的代价 。
但即便是动物和植物也早就把同样的事实明白无误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一块肉长在动物身上 , 可以随着那只动物的生命绵延许多年而保持新鲜 , 如果把它切下来 , 就会迅速地腐败分解;一片叶长在植物的茎上 , 就可以随着那株植物的生命延续漫长的时间而保持鲜嫩 , 如果把它掐下来 , 也会很快干枯朽烂 。

你看 , 一个复杂的结构 , 有生命的时候 , 总比没有生命的时候更能长久存在 。 当然 , 人类也是一个付出了死亡代价的物种 , 因此陷入“有生必有死”的狭隘视角不能自拔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 这就如同一条河在下游分成几条支流 , 你不能说原先那条河的水流断绝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