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纾困的信心 复苏的决心|袁田:疫情之下导游应危中寻机自救解困

导游|纾困的信心 复苏的决心|袁田:疫情之下导游应危中寻机自救解困


贵州旅游协会职业培训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贵阳市多彩导游服务中心主任袁田
导游人员是旅游行业的人才库 , 很多旅游人才早期进入行业时都或长或短的从事过这个职业 。 导游员身处旅游前沿阵地 , 是旅游行业的排头兵、先锋队 , 为旅游作出了巨大贡献 。 一个优质的旅游目的地离不开大批优质导游员的支撑和聚合 。
由于一些历史和发展的原因 , 导游员目前大多都没有成为旅行社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正式员工 , 属于自由执业者的状态 。 他们的特点是灵活机动、拥有行业内长期稳定习惯的执业机制、收入较高、自我规范性较差、社会保障较弱、抗风险能力较低 。
所以 , 当风险来临时 , 导游人员被击中的程度很高 , 新冠疫情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个年头 , 对导游群体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
旅游形势严峻 , 我们在希望政府继续启动可实施的对导游群体普惠性政策的同时 , 建议导游自救解困 , 在“危”中主动寻“机” 。
做解困计划要先分析下导游在疫情下的画像:消极等待、盲目改行、朋友圈铺天盖地低效刷屏卖货、漫无目的的学习充电等 。
这些都是不值得提倡的疫情时代生存方式 。
导游“上知天文地理 , 下晓鸡毛蒜皮” , 看上去是全能型人才 , 但实际上专业性水平并不高 , 长期又困囿于没有创新的传统旅游接待工作当中 , 在尝试改行当老板、电商带货等过程中经常会有捉襟见肘、能力不够的窘迫;做销售等导游擅长的基础性工作时 , 又会面临在薪酬方面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困惑 。
那么 , 如何自救才是合理的呢?我认为 , 不管是暂时转行还是为了旅游恢复在苦苦坚持 , 导游的目光还是要牢牢地盯住旅游行业的未来 , 同时坚持为导游职业专业化而努力 。
政府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 决定了旅游的未来具有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 。 同时 , 受到疫情影响危机重重的旅游行业下暗流涌动 , 潜藏着巨大的机会和新能量 。
为什么判断旅游市场会有新的机会和能量?
随着我们国家全民步入小康行列 , 旅游行业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 中国旅游走入下一个崭新的阶段 。 国内很多专家正在大量研究讨论的“新旅游”发展趋势并得到了行业的一致认同 。
我认为“新旅游”来源于市场的“新能量” , 也就是转型升级的能量 。 新能量是新的消费观念、新的消费模式、新的消费需求 。 在疫情期间 , 导游如何做好准备 , 去承接转化市场新能量 , 成为一个“新导游” , 才是导游的未来 。
疫情之下的导游应该充分发挥职业的自由性、宣传性、销售性 , 加强专业性、创造性、创新性 。 以市场为导向 , 为旅游市场的新能量需求、新旅游方式做好准备;为成为一个“新导游”做好准备 。
这就是导游在疫情期间最应该做的 。
具体建议如下:
1、分析旅游新市场和新业态对人才的需求 , 同时分析自己的能力和擅长方向 。
找到自己能与旅游结合的专长 , 并想办法提升自己的专业化程度 。 未来旅游的发展会是专业化“定制游”“体验游”“文化主题游”等新型旅游的天下 , 导游岗位或者其他新业态旅游服务岗位必然需要专业化的人才 。 这里提到的专业化 , 就如酒旅融合需要的酒旅文化指导师;茶旅融合需要的茶旅文化指导师、研学旅行需要的研学指导师、康养旅游需要的康养旅游指导师、出入境旅游需要的外语人才、山地旅游需要的山地向导等 。
2、学习提升 , 为未来旅游市场做好知识准备、技能准备 。
疫情的出现加速了传统旅游向新旅游“让位”的进程 , 也给旅游从业者提供了一个自省、学习的时间窗口期 。 抓住这个空档期 , 通过学习提升 , 让自己成为未来这个行业的强者 , 这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和自救的最佳选择 。 学习不是盲目的“抓瞎式”学习 , 应该是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旅游未来的需求进行的专业化学习 。 比如很多导游已经开始了“网红导游”的新媒体技能学习;“研学指导师”的研学专业学习;“旅游定制师”“司兼导”“康养旅游指导师”等新兴岗位的技能学习 。
3、主动对接新旅游项目 。
主动向正在转型升级的旅行社或者创新型旅游公司靠拢 。 疫情期间 , 以传统业务为主的旅行社全面哑火 ,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涉及山地户外旅游、司兼导、研学旅行、城市文化微旅行等业务的旅游公司市场在逐步稳定增长 。 疫情期间 , 很多新旅游业务的公司都在积极的扩大市场 , 也有较大的人才资源需求 , 导游应该抓住机会 , 解决工作机会的同时也能把握住旅游的新方向、新业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