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读《认知天性》——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我们遇到问题应该如何解决问题?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呢?
①认知
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审视就是元认知 。 我们先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 , 以便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 再就是对问题的本身的误判 , 也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
有时候 , 我们没有胜任某项工作时 , 高估自己的能力 , 有时候 , 由于我们的认知偏见或者是错觉 , 也会导致我们的错误判断 。
我们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 明白我们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 并用有效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 并记录下来 。
②机制1和机制2
在丹尼尔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 , 快与慢》一书中 , 提出了人类思考的两种机制 , 分别为直觉思维就是机制1 , 另一个是机制二就是理性思维 。
机制1是直觉式的 , 是旧有的思维对平常事物的一种直觉 , 而机制二是理性思考 , 往往机制一是最容易被触发的 , 也是最容易误导的一种思维 , 只有机制二才是理性思维 , 然而却比机制1的反应慢的多 , 机制二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③记忆的不确定性
有时叙事与记忆会成为一个整体 , 有时候我们听到别人打电话 , 或许会脑补对面的那个人说了什么 , 这就是最简单的叙事与记忆成为了一个整体 , 最后记忆与真实的记忆混合成了一个记忆 。
有时候我们记忆会被更改 , 会改变我们的感知 , 这对学习能力来说很重要 。 有时这个记忆被提及 , 会影响这段记忆的强化 , 拓展以及修改 , 一段记忆被提及时 , 我们的记忆会与讲述人步调一致的修改自己的记忆 , 最后我们原来的记忆已经被篡改的之前的记忆不一致了 。 所以就会调整互相的情感需求 , 它完全无法保证事情本身的真实性了 , 也无法保证事情的完整性了 。
③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从属某一领域 , 都会或多或少的对自己的领域有着了解 , 当我们了解的足够高深时 , 就会给自己建立自己的心智模型 , 但是 , 如果来教别人就会产生新的误解 , 认为别人或者是新手与我们的水平差不多 , 所以能够理解这段教授 。
这就是一种误判认为新手也能听懂我们的研究成果 , 其实不然 , 我们依着机制1想当然的认为能听懂 , 而没有意识到其实还差着一些经历与认知上的改变才能理解其意思 。
避开错觉和误判的方法是:用一些客观标准 , 用以来替代主观经验或者主观决策 , 这样我们就能判断能否周围的实际了 。
④到底应该如何学习
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 , 会高估自己的能力 , 因为他们无法区分之间的区别 。 但是当他们经过了培训之后 , 就会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 有了正确的认知 。
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 , 也是无法从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中学到东西的 。 我们很少从其他人那里会获得自己技能和能力的负反馈 , 因为人们不会这样做 。
因此我们就需要:用些客观规律来证实自己的主观判断来进行批判 。 比如多参加多次间隔的训练 , 然后进行测验 , 当然也需要有实际的正反馈 , 已达到帮助我们改正错误的记忆 。 想要校准自己的未知错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际的操作一下 , 已检验是否为准确的答案 , 也能从中的得到经验教训 。
【读《认知天性》——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