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当地时间3月21日 , 美国宇航局宣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人类确认发现的系外行星数量正式突破5000颗!
20世纪末 , 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了系外行星 。 尽管当时的天文学家也相信其他恒星可以拥有行星 , 但是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下发现这样小的天体 , 还是能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
从那时候开始 , 天文学家就开始了发现系外行星的步伐 , 并且建立了许多寻找系外行星的科学方法 。 其中 , 凌日法和径向速度法是最重要的手段 , 这两种方法帮助天文学家发现了绝大部分人类目前已知的系外行星 。
所谓的凌日法 , 就是指一颗系外行星在运行到宿主恒星和地球之间的时候 , 会导致我们观测到的恒星亮度有微弱的变化 。 至于径向速度法 , 则是利用行星引力对宿主恒星的拖曳作用 , 导致恒星发生摆动 , 光谱呈现出变化来 。
(图片说明:系外行星艺术图)
这两种方法的确非常有效 , 但也有各自的弊端 。 尤其是凌日法 , 要求地球必须位于这颗系外行星所在的轨道平面内 , 否则这颗行星无法运行到地球和宿主恒星之间 。 而且 , 这颗系外行星还不能太远 , 否则宿主恒星本身就过于黯淡 , 人类现有的设备观测起来本身就非常困难 , 更不要提看到它的亮度变化了 。
比如美国宇航局在2009年发射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 , 就是专门利用凌日法来寻找系外行星的 。 即便是对于开普勒来说 , 最多也只能观测到10000光年内的系外行星 , 对于更远的系外行星 , 它就无能为力了 。
(图片说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
不过 , 天文学家还是从开普勒的数据中 , 打破了界限 , 发现了一颗极其遥远的系外行星 。 打破这个界限的难度是很大的 , 他们不仅借用了开普勒的数据和凌日法的原理 , 还通过另一个天体物理学现象的结合 , 才取得了这样的发现 。 这个天体物理学现象 , 就叫做微引力透镜效应 。
关于引力透镜效应 , 我们介绍过很多次了 , 这是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申出来的现象 。
(图片说明:引力透镜效应示意图)
广义相对论指出:引力可以扭曲周围的空间 , 导致途经这里的光线也发生偏折 。 如果一个天体(前景天体)挡在地球和另一个天体(背景天体)之间 , 那么原本它可以挡住背景天体 , 但它的引力会导致背景天体的光线经过偏折传播到地球上 , 被我们观测到 。
这种偏折类似于凸透镜产生的偏折效果 , 所以叫做引力透镜效应 。 我们知道 , 凸透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放大镜 , 所以引力透镜效应不仅可以让我们看到在空间上被遮挡的天体 , 甚至还可以放大其图像 , 让我们看得更清晰 。
至于微引力透镜效应 , 就类似于引力透镜效应和凌日法的结合 。
(图片说明:微引力透镜效应示意图)
当一颗前景恒星运行到背景恒星和地球之间时 , 会导致背景恒星的亮度产生变化 。 与此同时 , 如果前景恒星附近有一颗系外行星 , 那么它也会给背景恒星的亮度造成干扰 。 如果天文学接连看到一颗背景恒星连续出现两次亮度的变化 , 并且只发现了其中一颗前景恒星 , 那么另一颗就极有可能是它的行星了 。
正是通过微引力透镜效应 , 天文学家们才有机会发现更多的行星 。
有了巧妙的方法 , 还得有正确的观测方向 。 英国卓瑞尔河岸天文台的Eamonn Kerins博士介绍说:一颗背景恒星受到行星影响的概率 , 大约是几千万甚至几亿分之一 。 因此 , 如果漫无目的地通过这种方向寻找系外行星 , 效率是相当低的 。
不过 , 银河系中有一个地方 , 拥有着密集的恒星 , 可以大幅提到天文学家利用微引力透镜效应发现系外行星的效率 , 那就是银河系中心 。 这里有数以亿计的恒星 , 开普勒望远镜在2016年对这里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观测 , 获得了大量的数据 。
推荐阅读
- 目前最小和离地球最近的黑洞被科学家找到了
- 物理学上的四大神兽,除了薛定谔的猫,你知道剩下的是什么吗?
- 世界上杀人最多的动物是什么
- 空间站即将建成,普通人什么时候能前往参观?杨利伟给出答案
- 舱外航天服的“飞天”之路
- 深埋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发现了变形和多孔的花岗岩
- 她是印度最硬核的选美冠军?
- ?太空探测中,地下钻孔10米的方法和举例
- 如果地球上突然出现了5000万只霸王龙,人类会遭遇灾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