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上海农民工炒股3个月赚17万,引监管怀疑,报警发现另有隐情( 四 )


还有 , 一个不在项目组的人 , 怎么会大晚上出现在上市公司内部 , 是谁把他叫来的 , 老潘当时就在屋内 , 为何对此只字不提?

职业嗅觉还是被人陷害带着监控截取到的画面 , 小李找到了老潘 。 当看到宁某的身影时 , 老潘脸色大变 。
“这的确是我的疏漏 。 ”没等民警问话 , 老潘就主动说道:“那天刚好有一份文件要用 , 可我和助手都喝了酒 , 打电话回去想喊人送过来 , 结果小宁接了电话 。 ”
老潘告诉民警 , 宁某那时还在公司加班 , 考虑到文件是密封好的 , 因此他请求宁某跑一趟帮帮忙 , 对方倒是很爽快地答应了 。 “大家都在一个公司上班 , 再说他也只是送个东西 , 所以我就大意了 。 ”

这的确只是个小疏忽 , 老潘拿到的文件是完好无损的状态 。 加之很多重要信息 , 都是在停牌后双方才坐下来仔细讨论的 。 “这里面充满变数 , 他是不可能得知并购能不能成的 。 ”
“可事实摆在眼前 , 并购成功了 , 宁某也从中牟利了 。 ”小李很严肃地问:“其实我一直有个疑问 , 我看过会议记录 , 参加讨论的人不少 , 为什么执行者只有你和助手的名字呢?”
听完此话 , 老潘嘴角不轻易地抽动了下 , 他思考了很久才支支吾吾地说:“这个表格是我助手填写的 。 ”

原来 , 证券公司为了图省事 , 把表格拿给老潘让他们自行填写 , 没有进行后续的督促和收集 。 巧的是 , 宁某出现那天晚上 , 见老潘和助手都无法开车 , 就提出送他们回家 , 坐在副驾驶的助手刚好拿出表格问他要怎么填 , 有些醉意的老潘一时不察 , 就让助手自己看着办 。
自打这件事后 , 老潘对宁某印象不错 , 产生了有意提携的想法 , 虽然明知宁某不是项目组成员 , 还是会带着他一起与上市公司的负责人吃饭、喝茶 。
正因这一系列不恰当的操作 , 才让宁某无意中得知了并购重组的消息 , 加上他并没有被列入项目执行人 , 自以为不会引起怀疑 , 因此才策划了这一出戏码 。

随后 , 宁某和樊某以涉嫌内幕交易罪被公安机关抓捕 。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负责审理此案 , 樊某在庭上表示 , 自己和丈夫完全不知道内幕交易的事情 , 只是凭职业嗅觉做出的判断 。
“如果他真的知道内幕 , 我们怎么可能只买这么点?光是一个理财产品我就买了几百万 。 ”樊某很是不满:“我家境不差 , 丈夫收入也不错 , 他是被陷害的 。 ”

当被问道 , 既然是正常交易 , 为什么不一次性购买 , 非要分成几批买入时 , 她却语塞回答不出来 。
在人证物证与交易细节面前 , 宁某终于承认了自己的违法行为 , 他表示 , 之所以让妻子分批买入 , 是怕一次性大量购买会被系统监测到 , 所以才会一次十几万分了几批买入 。 他还表示 , 愿意退还全部违法所得 。

最终 , 樊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 缓刑一年 , 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 。 被告人宁某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 同时对其处以“从业禁止” 。 这意味着 , 宁某在完成服刑后的三年内 , 将会被禁止从事与证券相关职业 。 而老潘和助手 , 以及他们所在的证券公司 , 也受到监管部门的相应处罚 。

高回报率意味着高风险 , 很多证券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在拿着高薪的同时 , 却淡忘了遵守法律法规这一基本原则 。 宁某的生活条件可谓称得上优越 , 还是为了十多万元做下后悔终生的事情 , 一时贪念不仅害苦了自己 , 也影响了整个家庭 。 宁某的结局 , 无疑敲响了行业警钟 , 也告诉着每一个人 , 做人做事除了要守住底线外 , 也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
参考资料:上海市高级法院:证券公司职员利用职务便利获取信息操作股票获利新民晚报:被告人樊某、宁某内幕交易罪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