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宇宙中的所有元素 , 以铁为分界线 , 划分为两大阵营 , 即轻元素和重元素 。 铁元素及原子序数在铁以下的元素 , 基本上都可以在恒星的演化进程中“锻造”出来 。 在恒星内核高温高压以及量子隧穿效应的作用下 , 较轻的元素原子之间发生核聚变反应 , 也就是通过“质子融合”形成原子序数更大的元素 。
恒星造就的元素
【宇宙中的重金属到底从何而来?科学家最新发现“金矿”的来源】恒星的质量越大 , 内核发生核聚变反应的强度就越大 , 最终推动核聚变反应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条件就越充分 , 因此反应的产物原子量也就越大 , 一直到铁为止 。 由于铁原子的比结合能最高 , 如果让它继续发生核聚变反应 , 那么所注入的能量将要比释放的能量高 , 所以仅靠恒星内部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 , 不足以推动铁继续发生核聚变反应 , 巨大恒星的内核往往到产生铁的时候 , 也意味着恒星生命周期已经进入尾声 。
然而 , 宇宙包括地球的地层中 , 都含有一定量的金、铂以及其他重金属元素 , 长期以来 , 科学家们对这些重金属的来源感到迷惑 , 因为这些重元素的形成过程 , 必须要具备比恒星更多能量的反应环境 。
超新星爆发造就的元素
于是 , 科学家们目标瞄向了超新星爆发 , 这是大质量恒星在生命末期 , 由于内部核聚变停止后 , 外部物质向内核急剧坍缩所引发的强烈“爆炸” , 在巨大能量的加持下 , 某些区域重启了更为强烈的核聚变 , 从而形成不可控的聚变反应 , 将恒星外层物质从“母体”中剥离以粒子的形式抛洒出去 , 甚至将整个恒星都“炸为乌有” 。
在超新星爆发过程中 , 巨大的能量输入 , 为那些原来恒星聚变的产物提供了继续“合并”的条件 , 其中以“快中子捕获”最为突出 。 以铁原子为基底 , 在巨大能量加持下 , 外界的自由质子被压进铁原子核中 , 在极短的时间内 , 通过“快中子捕获”聚合形成很多比铁元素原子序数还要高的重元素 。
不过 , 因为超新星爆发的时间很短 ,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 不足以形成足够多的重元素 , 一般情况下 , 无论是新生成还是通过更重元素的衰变 , 产生稳定重元素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 越重的元素所需的时间就越长 , 所以 , 对于目前宇宙中存在的诸多重元素 , 超新星爆发的条件显然还不够 。
中子星合并造就的元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 , 科学家们又将寻找宇宙“金矿”的目标瞄向了中子星 。 在理论上 , 当中子星合并或者相互之间发生碰撞时 , 仍然会发生较为强烈的快中子捕获 , 而且持续时间更长 。 在这个过程中 , 在中子星上会形成巨大的潮汐力 , 两颗中子星就像拖着长长的尾巴一样 , 并且向空间中抛洒大量中子星物质 。
被抛洒出去的中子星组成物质 , 由于极其不稳定 , 特别是其中的重核会快速发生衰变 , 在衰变的过程中 , 像金、铂等大量的稳定态重金属元素相继形成 。 通过这种方法 , 理论上产生的稳定重元素比例 , 要比超新星爆发高出许多数量级 。
这种推测 , 科学家也通过天文观测的方法得到了证实 。 在2017年 , 美国和意大利的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Virgo , 首次发现在双中子星合并的过程中形成大量重元素的现象 。 两个引力波探测器接收到的“时空涟漪” , 距离地球约1.3亿光年 , 而造成“涟漪”的来源就是两颗中子星的合并 。
在这两颗中子星合并时 , 发出了耀眼的闪光 , 通过光谱仪器测量发现 , 其中包含着明显的重金属元素的特征 , 特别是展现出“合成”的金元素数量 , 甚至比地球的重量还要大上好多倍 。 通过数学模型测算 , 科学家们发现 , 与超新星爆发相比 , 双中子星合并事件 , 是产生宇宙中重元素最有效的方式 , 没有其一 , 就连中子星与黑洞合并都赶不上这种方式 。 因此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中子星的合并 , 造就了宇宙中最重要的“金矿” 。
推荐阅读
- M87黑洞是人类所在的本超星系团的中心天体吗?
- 2.5亿年前“芯片”化石被发现,网友:地球文明真的在不断循环吗
- 一斤盐放入一斤水中,为何得不到两斤总重?爱因斯坦:质量即能量
- 科学家计算,银河系中有10万个地外文明,但想接触人类不太现实
- 7000米巨大火山!冥王星上的奇观,喷出来的却不是熔岩
- 厉害了!爱因斯坦又一观点被证实:时空会发生扭曲
- 宇宙中让人无法深思的五个问题,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
- 论时间的本质,时间会不会只是人类大脑的一种幻觉?
- 胆管癌靶向新药佩米替尼国内获批上市:疾病控制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