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小龙虾之后,堪称最悲催的入侵物种,被吃到没“尊严”( 二 )


罗非鱼入侵中国我国台湾最早从新加坡引入莫桑比克罗非鱼 , 后来在1966年又引入尼罗罗非鱼 。 台湾省人民将雄性尼罗罗非鱼和雌性莫桑比克罗非鱼杂交后获得新的品种“福寿鱼” 。

福寿鱼
而大陆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 分别从泰国和越南引入莫桑比克罗非鱼 , 不过当时的养殖效果并不好 , 所以就没在全国推广 。
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末 , 又从泰国引入尼罗罗非鱼 , 也将其杂交为“福寿鱼” 。 当时由于珠江水域的问题 , 除了将罗非鱼放在养鱼场中饲养 , 还放了一些到珠江水域 。

珠江水域
不过这一放可就让珠江的本地鱼遭殃了 , 本来由于当地水质的污染和过度捕捞 , 本地鱼已经处于水深火热的状态下了 。 结果一群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很强的罗非鱼又跑来跟它们抢地盘 , 本地鱼可以说是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 。
要说罗非鱼生存能力有多强 , 不仅在低氧环境下能够正常生活 , 还不挑水质 , 几乎有水就能活 。 而它的繁殖能力也超强 , 一次可以产卵1500-2000枚 。 关键是它产卵后会将鱼卵包在嘴里孵化 , 这可就极大地提高了鱼卵的存活率 , 不到一个星期就能将其孵化成小鱼 。

罗非鱼幼崽
这些存活率极高的罗非鱼很快就挤占了本地鱼的生存空间 , 并且有时候还会吃掉本地鱼产下的鱼卵 , 本地鱼的数量也就逐渐减少了 。 我国还因此将尼罗罗非鱼列为了入侵物种之一 。
罗非鱼在中国受欢迎吗?关于我国为什么明明有足够的罗非鱼 , 却还会觉得不够 , 要加大养殖范围的问题 , 归根结底还是罗非鱼在中国的生活环境 。 我国的罗非鱼应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 一种是在一些水质较好的河水中野生的罗非鱼 , 一种是在水质很差的环境下野生的罗非鱼 , 还有一种则是养在养鱼场里的罗非鱼 。

罗非鱼质量离不开水质
对于那些生活在水质较差的罗非鱼 , 人们可以说是嗤之以鼻 。 很多人吃了这些水质的罗非鱼后都表示有一股奇怪的土腥味 , 一点都不像宣传的那样鲜美 。
这些奇怪的味道就算用佐料都没有办法掩盖 , 而且关键是 , 在这些水域下生活的罗非鱼已经受到了污染 , 其体内可能还有大量的细菌 。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 , 人们都对罗非鱼有很深的误解 。

罗非鱼体内有很多细菌
不过后来随着接触到养鱼场里的罗非鱼 , 人们又逐渐对它有所改观 。 首先是养鱼场里的鱼水质有所保障 , 至少鱼肉的质量是过得去的 , 而且还能保持其应有的营养成分 。
由于罗非鱼只能在16℃-38℃的温度下生长 , 因此现在我国养殖罗非鱼主要集中在福建、海南、云南、广西和广东等南方沿海地区 。 尤其是海南的气温 , 对于罗非鱼来说也是天堂般的存在 。

海南就是罗非鱼的天堂
这些养殖场里的罗非鱼不仅需要满足国内市场 , 还需要满足国外市场 , 尤其是美国 。 曾经美国几乎进口了中国出口总量的一半 , 看得出他们是真的很喜欢罗非鱼了 。
而内地人其实对罗非鱼还没有完全认可 , 但是需求量已经比前几年增加了不少 。 而且除了这些养鱼场的罗非鱼受欢迎以外 , 生长在水质优越的野生罗非鱼也深受大家喜爱 。

野生罗非鱼
中国人一直都比较喜欢吃野生鱼 , 因为这些野外生活的鱼没有喂过饲料 , 也没有吃过药 。 口感也会更加细腻 , 且绿色健康 。 关键一点是 , 这些水域的水质都是经过检测 , 达到了较高的水质标准的 , 因此在这里生长的罗非鱼基本不会出现质量上的问题 。
不过不同地区的人对于罗非鱼的认识不同 , 像沿海地区对罗非鱼就很熟悉 , 也比较喜欢吃 。 但是像内陆地区 , 它们对于罗非鱼就比较陌生 , 往往只是尝个鲜 。 不过总的来说 , 罗非鱼在中国还算发展得风生水起 , 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入侵问题 。

罗非鱼是中国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
其他入侵物种除了罗非鱼和小龙虾之外 , 我国还有几大入侵物种同样被吃到需要靠养殖才能继续存在 , 毫无“尊严” 。
现在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美蛙鱼头火锅店 , 其中的美蛙就是入侵物种——牛蛙 。 现在市面上售卖的牛蛙已经全部都是养殖场的了 , 野生的牛蛙几乎很少见 。

牛蛙
这种原本吃青蛙的物种如今也变成了盘中餐 , 而且其命运简直和小龙虾如出一辙 。
【继小龙虾之后,堪称最悲催的入侵物种,被吃到没“尊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