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一般只吃食草动物的肉,而很少吃食肉动物的肉( 二 )



不过总的来看原始人类的猎物还是以小型食草动物为主 。 如果不是在食物极端匮乏的状态下那时的人一般是不会捕食大型猛兽的 。 石矛、石斧、棍棒这些原始工具的威力可比不上我们现代人的武器 。 原始人类靠这些简易的工具还不足以使自己在面对野兽时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 尽管在那个蛮荒时代里确实曾出现过人类捕杀猛兽的行为 , 可在当时那种环境下人类成为猛兽食物这样的事也是从不匮乏的 。

那时人类本身还仅仅只是处于食物链之中的一环 , 而远远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高居食物链顶端凌驾于其它物种之上 。 所谓食肉动物顾名思义就是吃肉的动物 , 那么人的肉在它们眼中和其它动物的肉又有什么分别呢?在当时人类手中只有原始简易工具的前提下捕捉食肉动物本身就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搞不好究竟谁吃谁还不一定 。 即使是在有现代武器加持的今天捕捉食肉动物仍是有一定风险性的 。

如今人类手中的武器尽管已使人类高居食物链顶端 , 但这是从整个人类社会层面而言的 。 事实上具体的某一个人即使拿着枪去狩猎狮子仍是一件有风险的事:运气好可能把狮子一枪爆头;运气不好碰上子弹卡壳就芭比Q了 。 如今人类在有了现代武器加持之后捕捉食肉动物的风险已大大减小 , 但这种客观上的风险并没完全彻底消失 。 在远古人类看来在不缺乏食物的状态下冒险去捕捉食肉动物显然是不明智的 。

【人类为什么一般只吃食草动物的肉,而很少吃食肉动物的肉】所谓食肉动物就是要靠吃食草动物的肉为生的 。 无论何时食草动物的数量永远都会多于食肉动物 , 否则哪儿来那么多的肉供食肉动物吃的呢?因此食肉动物在数量上永远比食草动物稀缺 。 原始人类并不像我们这样每天都有固定的一日三餐 , 而是今天碰到什么就吃什么 , 如果某一天没能找到食物就只能饿着 。 既然食草动物在数量上比食肉动物多 , 那么原始人类碰到食草动物的概率自然比碰到食肉动物要大 。

一开始人类是靠采集野菜野果、捕食野生动物为生 , 可这种做法的弊端就是找不到食物的时候就得挨饿 。 逐渐厌倦了这种饱一顿饿一顿状态的人类开始把采集来的植物种子种到地里、把捕捉来的动物养到圈里 。 这样人类就由原始的狩猎采集活动中发展出了最早的种植业、畜牧业 。 如今我们餐桌上的肉类绝大多数来自于人工饲养驯化的动物 。 食肉动物的稀缺性、危险性使其驯化难度远远大于食草动物 。

首先从稀缺性上看数量本就不多的狮子、老虎显然没马、牛、羊那么容易捕捉;从危险性上看捕捉狮子、老虎是要冒极大风险的 , 而且即使捕捉回来之后恐怕也没几个人敢养 。 更何况从经济上看养殖食肉动物也远远不如养殖食草动物划算:喂养一头300公斤的牛大约需要3000公斤的玉米 , 而喂养一头300公斤的老虎至少需要10头牛提供牛肉 。 如果牛肉以45元一斤计算可以发现养一头虎的成本至少在270000元以上 。

更麻烦的是如果你是为了吃肉而饲养食肉动物 , 那么可能被它吃掉的肉会超过它自己所能提供的肉 。 比如一头成年的北美灰狼一次能吃下7公斤左右的肉 , 可北美灰狼的最大体重也就在80公斤左右 。 换句话说你可能给它喂了200公斤的肉 , 可它的体重还长不到200公斤 。 谁会做这种妥妥的赔本买卖呢?养殖食肉动物不仅投入产出比不划算 , 而且食肉动物的繁殖速度也不及食草动物 。

我们在上文已提到生态系统要维持就必须是食草动物多于食肉动物 。 因此绝大多数食草动物的繁殖能力都比食肉动物强 。 像我们人类所饲养的猪、牛、马、羊等动物都是繁殖力比较强的 , 然而大多数的食肉动物往往一年只能生一胎且一胎的数量通常仅有1-2只 。 食肉动物不仅繁殖能力不如食草动物 , 而且生长速度也比食草动物慢得多 。 比如一头老虎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发育成熟 。

相比之下马的成熟期是3年 , 而牛只要15个月即可出栏 , 羊的成熟期大概是8个月 , 猪从出生到上市售卖只需要180天 , 生长速度最快的鸡在大规模养殖的状态下可以将生长周期缩短到35天 。 生长速度越快就意味着可以更快投入到市场上售卖 , 从而弥补前期的养殖成本并创造利润 。 那么饲养一头至少需要5年才能发育成熟的食肉动物对养殖户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食肉动物本身的稀缺性、危险性、繁殖生长速度慢导致它们并不适合被人工驯养 。 因此我们人类所饲养的家畜以食草动物为主 , 而食肉动物绝大多数都处于野生状态 。 由于人类与野生动物长期生长于不同的环境中 , 所以我们对野生动物身上所携带的细菌、病毒其实是缺乏免疫力的 。 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了以人工饲养的猪、牛、羊为食 , 因此我们的肠胃不大能消化吸收食肉动物的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