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空间站朋友圈持续扩大,重量级玩家表达合作意愿:可建新舱段( 二 )



文昌航天发射场将在4个月时间里发射两枚长征5B , 大火箭密集发射能力的小试牛刀 。 ?
届时一座三舱构型近百吨级的天宫空间站将闪耀太空 , 在神舟十五号与神舟十四号两批飞行乘组轮换之际将呈现6名航天员同驻太空盛况 。
高效率在轨组装建造背后是载人航天工程12个大系统间的密切协作高效联动 , 舱段密集发射更考验大火箭高密度发射能力 。
天宫空间站不仅是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集大成者 , 更是人类载人航天技术的集大成者 , 应用了高光电转换效率的柔性太阳翼、霍尔电推发动机、大型七自由度空间机械臂等一系列高新技术装备 。

天和一号核心舱电推发动机测试

天和核心舱三结砷化镓柔性太阳翼
那么 , 如此先进的天宫空间站为国际合作准备了哪些资源呢?
载人空间站最高等级合作是舱段级合作 , 也就是俄航天局负责人罗戈津所说的“建造新的模块和舱体” 。
进行舱段级合作对于天宫而言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可用对接口 , 该空间站所有被动对接口均布置于天和一号核心舱 , 分别是前向对接口、第一象限径向对接口、第二象限侧向停泊口、第四象限侧向停泊口、后向对接口 , 其中两个侧向停泊口分别用于问天实验舱与梦天实验舱的对接靠泊 , 另外三个均为飞船对接口 。

天和一号核心舱的5个对接口
三个飞船对接口中的前向对接口预留了舱段对接靠泊功能 , 可以用于舱段扩展任务 。
如此一来是不是就意味着天宫空间站后续只能增加1个合作舱段?当然不是 。
天宫空间站三舱构型加上对接飞船的最大在轨质量近百吨 , 而其设计最大规模为180吨左右 , 按照既定的拓展规划 , 天和一号核心舱前向对接口可以再对接天和二号核心舱 , 天和二号核心舱再对接两个20吨级实验舱 。

天和一号核心舱前向对接口具备扩展大型舱段对接靠泊能力
新增加一个天和二号核心舱就意味着至少新增3个可用对接口 , 如果该核心舱取消气闸舱功能 , 新增对接口数量可升级至4个 , 这样一来就可以接纳更多的外方舱段 。

空间站核心舱如此重要的舱段当然不会只有一个
经过拓展之后 , 天宫空间站的常态化驻留航天员规模可由3人升级至6人 , 在轨轮换时航天员人数可达9至12人 , 在轨保障能力可与400吨级的国际空间站等量齐观 。

天宫空间站六舱拓展构型 , 再加一个巡天光学舱 , 最大构型规模达180吨级 。
除了舱段级合作 , 还有大量的在轨实验资源可用于合作 , 而这又是我们的一大创新 。 天宫空间站当前构型的科学研究机柜数量是25台 , 与国际空间站的31台科学研究机柜数量等量齐观 。

天宫空间站部署的科学研究机柜
我们的在轨实验合作模式与门户有别的国际空间站不同 , 载人航天工程可以免费为合作方提供上行发射与在轨搭载服务 , 此时此刻想必很多人都会想起一百多年前的那句“量中华之物力 , 结与国之欢心” , 如果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 。
因为此类合作有一个关键的入选门槛 , 那就是入选载荷必须与我方共享所有的科研数据 , 要知道在航天领域 , 载荷研制成本通常都远大于发射成本 , 我们虽然要付出一定的发射成本 , 但出钱的大头是合作方 。

【天宫空间站朋友圈持续扩大,重量级玩家表达合作意愿:可建新舱段】问天实验舱配置的变重力科学研究机柜
昔日的屈辱是为别人花自己的钱 , 如今的强盛则是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 。
共享科研数据的合作模式可以使得天宫空间站高效率聚焦科研 , 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 天宫空间站虽未冠名“国际” , 但却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空间站” 。
早在4年前 , 我们就向联合国所有成员国发布了合作机会公告 , 经过多轮评比审核 , 最终有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第一批合作清单 。

入选天宫空间站首批空间科学实验清单的项目
那么 , 有没有来自大洋彼岸的项目?有的 , 只是我们出于科学价值评判 , 他们的项目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被刷了下来 。

“我是国际评审组的组长”
天宫空间站每年都可以进行数以百计的在轨实验项目 , 未来还将有更多外方合作项目进驻天宫 , 源源不断的在轨科研实验也必将助力我国各条战线的快速迭代升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