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空间站朋友圈持续扩大,重量级玩家表达合作意愿:可建新舱段( 三 )


有人说 , 如果俄罗斯加入进来可以使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 我想这是一句“错换了时空的评价” 。
我们与俄罗斯之间的载人航天合作的确是由来已久 , 昔日神舟载人飞船就曾得到过他们不少帮助 , 比如在神舟七号首次航天员出舱活动中 , 就引进了一套俄制海鹰号舱外航天服作为备份 。

神舟七号首次舱外活动中刘伯明穿着的便是“俄制海鹰号舱外航天服”
而如今两家之间的“再合作”则印证了两千多年前著名哲学家韩愈所说的一句话 , 就是“弟子不必不如师 , 师不必贤于弟子” 。
俄载人航天技术的集大成者毫无疑问就是在国际空间站任务中贡献的舱段 , 分别是 , 曙光号多功能货舱、星辰号服务舱、微型实验舱1、微型实验舱2、科学号实验舱、新码头号对接舱 , 总体技术水平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

国际空间站星辰号服务舱舱内
比如 , 一个天和一号核心舱的功能就足以比肩星辰号服务舱+曙光号多功能货舱+NASA的团结号节点舱组合体;近些年联盟号载人飞船最大的技术突破就是具备了快速交会对接能力 , 而天宫空间站刚进入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就立马应用了6.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技术 , 前不久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再入大气层前又验证了2小时快速交会技术;时至今日俄载人航天系统还不具备独立研制大型空间机械臂的能力 , 而我们具备25吨承载力且位姿精度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天和机械臂已经投入应用 。

天宫空间站天和一号核心舱以“一舱之力”比肩国际空间站三大舱段?
所以 , 实在是不能按照“刻舟求剑”的思维逻辑去看待两家之间的航天合作 。
近年来俄舱段在国际空间站的境遇是纯干活状态 , 31台科学研究机柜没有一台是他们的 , 平时就是常态化部署两名宇航员进行有限的在轨科研实验工作 , 并承担国际空间站的姿轨控任务 , 除此之外也不是没有好处 , 最大的好处就是维系了载人航天产品线不断档 。

联盟系列载人飞船
随着国际空间站日渐式微 , 他们也不是没想过退路 , 目前也在推进轨道服务站计划 , 该站预计将于2030年初步建成 , 整体规模仅有50吨级 , 可以保障两名航天员的在轨工作生活 , 但是没有航天员长期连续驻留能力 , 只能采取间隔部署的方式运营 , 整体技术水平只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水平基础上略微有些提升 , 如此前景怎能不让其担忧?

俄轨道服务站一期不具备航天员连续驻留能力
反观天宫空间站 , 我们常用“豪华太空别墅”来形容其内部居住空间之大 , 而“大”只是表象 , 其内在是基于整站一体化理念的融合式设计 , 实现了能源系统、热控系统、信息系统、通信系统等多系统的高度融合 , 俄航天局若能与天宫空间站进行舱段级合作 , 将意味着他们必须按照我方更为先进的标准进行舱段设计与制造 , 这是一种需求牵引的技术升级合作 。

今年我们可以看到的天宫空间站构型
从曾经的学生 , 到如今的老师 , 类似反哺式合作对于双方而言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 比如我们的航天级元器件也早已实现对俄出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