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笑散加减治慢性糜烂性胃炎医案、配方

慢性糜烂性胃炎
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胃炎,一般仅见饭后饱胀、泛酸、嗳气、无规律性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西医学认为慢性糜烂性胃炎多为长期炎症所致,且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密切相关,以胃黏膜糜烂、隆起为主要病理特征,属中医学的"胃脘痛"范畴.
【临床应用】
薛氏23用金铃子散合失笑散、芍药甘草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41例,本组41例均经纤维胃镜确诊为慢性糜烂性胃炎,其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龄21~64岁,平均41.5岁;病程最短45天,最长12年,平均5.7年;临床表现以上腹疼痛,腹胀纳呆,嗳气泛酸,嘈杂乏力等多见,其中27例幽门螺旋杆菌检查(+).处方:川楝子15g,延胡索15g,五灵脂10g,蒲黄10g,白芍30g,炙甘草5g伴泛酸嘈杂明显者加煅瓦楞子、海螵蛸;伴呕吐恶心明显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3次饭前服,10天为1个疗程,一般服3~6个疗程即复查胃镜.结果治愈17例,好转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87.7%,其中幽门螺旋杆菌复查转阴19例,占70.37%.
【病案举例】
刘某23,男,38岁.1993年7月6日初诊患者有慢性胃痛史5年余,近月来上腹隐痛不适,腹胀纳少,嗳气泛酸.胃镜检查示体,窦部黏膜明显充血水肿,窦部皱壁明显增粗,局部黏膜呈细小颗粒样隆起,表面糜烂;活检病理结果示慢性重度浅表性胃炎,见大片炎性细胞渗出,部分组织坏死.诊断为慢性糜烂性胃炎,予金铃子散合失笑散、芍药甘草汤加瓦楞子30g,海螵蛸30g,经用药15天,痛势减轻,泛酸好转,原方去瓦楞子,加陈皮5g,继服30天,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减轻,窦部黏膜隆起及糜烂消失,幽门螺杆菌,病理结果示慢性轻度浅表性胃炎.嘱其注意饮食起居,随访1年未发.
【失笑散加减治慢性糜烂性胃炎医案、配方】按:本组病例治疗方选金铃子散、失笑散、芍药甘草汤三方合用,三方六药中,大量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已经证实:川楝子能杀菌抗感染;延胡索乙素能镇静止痛,又能解痉制酸;失笑散能改善胃黏膜的微循环,对促进溃疡面的愈合和隆起黏膜面的消除不无益处,且五灵脂还能缓解平滑肌痉挛;芍药与甘草同用,既能镇静安神,减缓长期胃脘痛所致的精神上的烦虑,又能抑制胃肠平滑肌痉挛;白芍煎剂尚有广泛的抗菌作用,甘草的甘草甜素水解,能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因而三方六药合用,各有所成,相互为辅,可谓有行气活血散瘀,解毒缓急止疼之功,又可言之抗菌消炎解痉,制酸护膜定痛之能,但本组幽门螺杆菌阴转率较一般报道偏低,可能与本组观察病例较少及组方中清热解毒类药用之不多有关,具体情况有待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观察和总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