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横穿世界两大著名沙漠的尼罗河,为何水土流失程度还不如黄河?( 二 )


不过其中的含量则非常有限 , 别看其岩层容易被水蚀和风蚀 , 但和黄土高原的松软土质比较起来 , 被玄武岩覆盖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似乎给不了流经此地的河流多大的发挥空间 , 心有余而力不足 , 河水只能带着“遗憾”离开这里 。

I另外需注意的是 , 埃塞俄比亚高原腹部热带季风明显 , 有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周期性坐镇这里 , 夏季为高原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 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 同时也浇灌孕育了一片茂密的丛林 。
所以埃塞俄比亚高原并不是一块又一块裸露的地表环境 , 雨水对其地表土壤的冲刷作用也是非常有限 , 充其量也只是给尼罗河带来周期性的河水泛滥而已 。

再来看看白尼罗河 , 它的发源地是非洲中部的大湖地区 , 起点为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即维多利亚湖 , 最远处则可追溯到卢旺达境内 , 因其流经东非大裂谷 , 所以上游必然会出现许多急弯瀑布 , 按道理 , 巨大的地势差会将上游冲刷的泥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下游 。
但赶巧的是 , 人家位于赤道附近 , 且介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的区域之间 , 降水量丰富 , 这点毋庸置疑 。

关键是其上游流经地区覆盖率较高 , 土壤纵使表示 , 自己愿意尾随着雨水的脚步周游世界 , 但其表面的植被会牢牢束缚住土壤的“脚步” , 让其难以移动寸步 。
好不容易摆脱植被束缚的土壤 , 在进入南苏丹境内之后 , 遇到了一块面积巨大且地势平坦的沼泽地带 , 这些“重获自由”的土壤又被迫沉降于此 。
白尼罗河本身就少得可怜的泥土又在这里损失了不少 , 在流经南苏丹白尼罗河上游盆地之后 , “清洗干净”的白尼罗河只能继续向北稍偏东方向流动 。
白尼罗河上游降水量丰富 , 又有维多利亚湖做最终的支援 , 而在流动过程中在南苏丹境内又汇聚了多条支流 , 可实际上 , 白尼罗河给尼罗河中下游带来的水量不及总水量的30% , 因为湍急的青尼罗河水在和白尼罗河汇聚之时 , 会将白尼罗河水往回挤兑 , 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泊 , 此时白尼罗河水中的泥沙更是往上游堆积 。

所以 , 尼罗河上游 , 即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有冲刷土壤的潜能却没有塑造大规模水土流失的优势条件 , 最终“两兄弟”在喀土穆汇合 , 成为尼罗河 , 而中下游则继续向撒哈拉和阿拉伯沙漠地区挺进 , 这里最有可能造成大规模的水土流失 , 可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
尼罗河在苏丹德巴地区接纳了一条名叫迈利克干河的支流之后便头也不回地开入沙漠地区 , 先是经过一层基岩山谷 , 这里也是尼罗河地势的分水岭 , 原本在300多米左右海拔地区流动的尼罗河 , 经这个地方之后则直接降到了100多米以下 , 并塑造了该流域壮观的六大瀑布 。
再往下 , 则需面对人为工程的阻碍 , 埃及从1960年到1970年 , 前后耗费10年时间在境内修建了一座著名的阿斯旺大坝 。

尼罗河经过第三瀑布之后 , 直接汇入到由阿斯旺大坝拦截而形成的纳赛尔湖中 , 最终又通过阿斯旺大坝“过滤”后 , 继续向下流动 , 而这座大坝在整个过程发挥了继续拦截部分泥沙的作用 。
尼罗河流进埃及 , 便是真正进入到了沙漠腹地 , 这是尼罗河当中泥沙最可能也是最后的来源之地 。 可惜的是 , 埃及南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 , 气候非常干旱 , 全年降水量稀少 , 缺少雨水冲刷的强劲帮手 , 除了每年“五旬风”能够将部分沙石刮进尼罗河中之外 , 撒哈拉沙漠以及阿拉伯沙漠的沙石很难直接进入尼罗河 。

况且这里的地形也较为平坦 , 海拔起伏均在100~700米之间 , 没有较大的地势差为尼罗河提供巨大的动力势能 , 尼罗河也无法猛烈的冲刷周围的土壤 , 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
再加上气候炎热干旱 , 尼罗河周围也没有什么支流可以汇入其中 , 所以在尼罗河的中下游阶段 , 其中蕴含的泥沙数量 , 理论上只会有减不增 。

最后剩余的部分泥土在尼罗河出海口堆积成为一个尼罗河三角洲 , 经过数万年时间的外力作用 , 这个三角洲的面积有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 另外 , 亚历山大港目前还在海边 , 说明海洋的侵蚀作用和河流的堆积作用已经达到一个平衡点 , 这也说明了来自尼罗河中上游的泥沙并不多 , 至少并没有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
黄河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其实 , 要仔细分析 , 并不是河流导致了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 , 而是河流本身就是水土流失的最大“受害者” , 黄河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