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栀逍遥散加减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医案、配方
功能性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指一组极为常见的临床证候群,1991年定义的消化不良为:一种间断或持续的集中于上腹部的疼痛或不适,与进食有关或无关 。具体可描述为:上腹痛或不适、餐后饱胀、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心、反酸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述消化不良症状,并持续4周以上,经进一步检查未能发现局部或全身器质性疾病的患者,也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 。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常成族出现,不同症状群可能提示不同的发病机制,通常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①运动障碍型;②溃疡型;③反流型;④非特异型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症状分型并不能确切的反应相应的病理生理,不少患者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型的症状,称之为混合型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也常与肠易激综合征、GERD同时存在,反应某些致病因素对全消化道的整体作用,因此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需考虑使用作用于全消化道的药物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众说纷纭,但有几条是比较确定的:①胃肠动力障碍;②胃肠神经功能紊乱;③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影响;④内脏神经感觉敏感性增加 。本病并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常以某一个或某一组症状为主,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这些症状在部分患者与“恐癌”心理有关 。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中医学“痞满”、“胃痛”、“嘈杂”等证的范畴 。近年来临床研究报道较多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一大特色,目前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应从肝脾胃论治,脾虚是发病的基础,肝郁是发病的条件,胃气不降是引发诸症的原因,因此,治宜健脾、疏肝、和胃为基本法则,辨证分型以气滞型为主,虚寒型次之,常用方如半夏泻心汤、四磨汤、枳实消痞丸、四君子汤等,多种经验方亦应用于临末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认识:①肝气郁结:胃肠节律功能的紊乱、精神的焦虑和紧张 。肝气郁滞的结果,一是出现精神的焦虑,紧张易怒,二是克犯脾胃,导致胃肠消化和运动功能的失常 。②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胃肠运动迟缓 。一旦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发生错乱,则必然会出现消化能力的减退和运动功能的紊乱 。③食(湿)滞胃脘:胃排空障碍 。临床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见的上腹部饱胀,食后加重,疼痛,早饱,厌食,舌苔厚腻,中医多归属于于饮食的停滞和湿浊的阻滞,这也是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因素和病机的关键 。
【丹栀逍遥散加减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医案、配方】【病案举例】
沈世应采用丹栀逍遥散为基础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9例,药用:柴胡6g,白芍12g,丹皮10g,栀子10g,生地30g,全瓜蒌20g,薄荷8g(后下),竹茹15g,当归1g泛酸明显,加乌贼骨20~25g;嗳气频繁加沉香6g,白豆9~12g;胸骨后烧灼者加黄连6g,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服 。对照组常规给予西沙必利5mg,每日3次,饭前15~30min服用 。2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组显效29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74.4%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60.0% 。
按: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临床上极为常见 。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胃酸高分泌、体液环境改变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学分析其主要原因,为饥饱失常,饮食不节,或七情内伤,以致肝气横犯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乃致恶心呕吐,嗳气泛酸,上腹胀满疼痛诸症发生,故选用疏肝解郁、行气和胃的丹栀逍遥散加减 。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为主,柴胡具有镇静、抗炎和对应激性溃疡有保护作用;当归、白芍柔肝行气以止痛,白芍能有效地抑制胃液分泌;生地清热养阴;枳壳加强胃肠有节律的蠕动241,白豆蔻芳香健胃,二者共同行气健脾;乌贼骨主含碳酸钙,能有效地解除胃痛吞酸 。全方即可增加并协调胃肠的蠕动收缩,又可明显地调节精神情志,增强食欲,故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收良好的治疗效果 。
推荐阅读
- 丹栀逍遥散加减治慢性糜烂性胃炎医案、配方
- 丹栀逍遥散加减治胆汁反流性胃炎医案、配方
- 丹栀逍遥散加减治淋证医案、配方
- 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痹症医案、配方
- 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纤维肌痛综合征医案、配方
- 丹栀逍遥散加减治中风后抑郁症医案、配方
- 丹栀逍遥散加减治气郁证医案、配方
- 松子炖蛋怎么做 4步做松子炖蛋
- 五苓散加减治传染性脓疱病医案
- 五苓散加减治斑秃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