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加减治中风医案

中风又名中风偏枯 。是以卒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
状 。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 。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中风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
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本病范畴 。西医学将本病主要划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等常可导致出血性中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多易致缺血性中风 。另外高血糖、高血脂、血液流变学异常及情绪的异常波动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 。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可确诊 。
中医认为本病发病不外乎虚(气虚、阴虚、风(外风、肝风)、气(气滞、气逆)、血(血虚、血瘀)、瘀(痰瘀、血瘀)、痰(风痰、湿痰)、火(心火、肝火)诸端,单行致病或合而为疾 。病变部位主要在脑,但与心、肝、脾、肾诸脏密切相关 。主要病理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内伤积损,阴亏血虚,阳盛火旺,风火易炽;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复因将息失宜,阴虚阳亢,气血上逆上蒙神窍,突发本病;②劳欲过度,耗气伤阴,易使阳气暴张引动风阳上旋,气血上逆,壅阻清窍;或纵欲过度,房事不节,引动心火,耗伤肾水,水不制火,则阳亢风动,发为中风;③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终致风火痰热内盛,窜犯络脉,上阻清窍;④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其中以郁怒伤肝为多;⑤气虚邪中,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尤其在气候突变之际,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或痰湿素盛,形盛气衰,外风引动内风,痰湿闭阻经络,歪僻不遂 。根据有无神志障碍,中风可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 。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中脏腑则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 。
中风偏枯多属中经络证,依据其具有风邪致病之特征,以风药治之,其理通,其效着 。麻黄汤类方续命汤为传统治疗中风名方,该方扶正祛邪,通经活络,对中风偏枯有确切疗效,甚至某些曾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程既久者,用之亦多获良效 。现代研究认为本方具有明显降低脑缺血组织含水量,延长凝血时间,抑制血栓形成,增加颈内动脉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的作用,为本方的运用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
【临床应用】
吕氏36以《古今录验》续命汤加减治疗脑梗死,药物组成:麻黄、苦杏仁、桂枝、川芎、当归各15g,甘草、千姜各10g,生石膏、党参各25g 。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兼寒者加附子、细辛、花椒;兼热者加黄芩、天花粉、知母;兼湿者加防己、白鲜皮、白术;兼燥者加紫菀、柏子仁;兼痰者加生竹沥、姜汁;兼血瘀加赤芍、大黄、丹参;兼风者加防风、水牛角 。治疗15天为1疗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黄氏麻黄汤加减为基础方,药物组成:麻黄3g,桂枝、防风、杏仁,川芎、附子各10g,防己、黄芩、党参、白芍各15g,甘草8g,生姜10g,每日1剂 。水煎服 。附子另包先煎40分钟 。加减:恶寒无汗重用麻黄至6g;有汗恶风无热重用桂枝至15g,身凉无汗重用附子至15g;有汗身热不恶寒加石膏30g(另包先煎)、知母15g;脉实便秘加大黄15g(后下),下肢偏重加牛膝30g、木瓜10g,上肢偏重加秦艽15g,语言謇涩不清石加菖蒲15g 。疗效较满意 。
【病案举例】
吕氏36观察病例7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1~59岁,平均51岁;病程7~28天,平均12天 。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40~60岁,平均51岁;病程7~28天,平均12天 。2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①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②大多数发病无明显头痛和呕吐;③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④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⑤有颈内动脉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⑥CT和MRI确诊;⑦腰穿脑脊液不含血 。治疗组以小续命汤加减口服治疗,方药同上,治疗15天为1疗程,共治3疗程评定疗效 。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华佗再造丸治疗,每次8g,每天3次,口服 。15天为1疗程,共治3疗程评定疗效 。疗效标准:采用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临床治愈:病残程度0级 。显效:功能缺损评定减少21分以上,病残程度I~Ⅲ级 。好转:功能缺损评分减少8~20分之间,病残程度Ⅳ级~V级 。无效:功能缺损评定8分以下,病残程度Ⅵ级 。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12例,显效15例,好转7例,无效6,,
例,总有效率为85.0% 。对照组临床治愈4例,显效10例,好转6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52.6%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
典型病例:孙某,男,58岁,2005年3月10日初诊患高血压病数年,半年前曾缺血性卒中1次,经住院治疗痊愈 。半月前再次发病,左半身肢体麻痹,肌力Ⅱ级,腹胀,腰痛,体壮面赤,腹部膨隆,心窝部有抵抗感,舌紫暗、苔白滑,脉弦滑给予麻黄汤加减治疗 。处方:麻黄、苦杏仁、桂枝、川芎天花粉、白术、当归各15g,黄芩、甘草、于姜各10g,生石膏、党参各25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 。治疗3天后,能做一般活动治疗1月后恢复如常人 。
按:续命汤原汤证中有用以治疗“肢体不遂,言语謇涩,茫然不知痛痒,或身拘急不得转侧”,及“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的记述 。方中较大青龙汤多加半夏、川芎、当归、人参以温阳养血,补正养虚,使邪气散而正气复 。正如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言及“痱者,废也,精神不持,筋骨不用,非特邪气之扰,亦真气之衰也麻黄、桂枝所以散邪;人参、当归所以养正;石膏、杏仁助散邪之力;甘草合干 。
姜,为复气之虚,乃攻补兼行之法也 。”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续命汤具有明显降低脑缺血组织含水量,延长凝血时间,抑制血栓形成,增加颈内动脉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的作用 。本临床观察表明,续命汤加减治疗中风,疗效确切,不失为临床治疗风痰瘀血阻络中风的有效方剂之一 。
黄氏观察病例88例,男51例,女37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75岁,其中40岁以下2例,40~50岁5例,51~60岁63例,60岁以上18例,病程10天~16个月 。诊断标准:①中风偏枯,半身不遂,语言謇涩,口眼歪斜,生活不能完全自;②舌体强硬或短缩,舌颤,脉浮迟或浮缓 。③无高血压病史 。治疗方法:中药投以麻黄汤加味(用药见上) 。调护: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加强患肢功能的主动或被动锻炼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及好转标准 。治疗结果:治愈48例,好转41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98.86%一般需服药8~25剂,平均11.5剂 。
典型病例一:张某某,男,58岁,农民,邓县刘集人,1976年6月15日初诊 。1975年2月在黑龙江探亲对突然患病,半身不遂,瘫卧于床,语言謇涩,口眼歪斜 。当地医院诊为脑栓塞,经多方治疗年余仍无好转 。回原籍后坐架子车来诊刻诊:形体如健,面色萎黄,口角流涎 。经人扶持可勉强坐起 。舌淡、苔白、脉浮迟 。血压17.29/10.64kPa 。方拟麻黄汤加减:防黄芩、白芍党参各15g桂枝、杏仁、川芎、防风、附片各10g,麻黄5g二诊:上方服4剂后自觉四肢温暖,皮肤似有蚁行感,关节活动较前灵活,上方去杏仁加牛膝30g 。三诊服上方10剂,已能自己行走来诊,但仍有跛态,膝部酸软,上方减其量以资巩固 。四诊:巩固方又进十余剂,患肢及语言功能恢复良好,生活完全自理,仅遗轻度嘴角歪斜 。一年后其老伴患病,已能拉车来诊,叙一年来未复发 。
典型病例二:曾某某,男,28岁,汽车司机,1978年2月5日初诊 。家属代诉:10天前因进餐时同人争论生气,猝然晕倒,失语,口眼歪斜,右半身不遂 。在某医院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20余天病情无显着变化 。来诊时面红目赤,神清,右侧肢体瘫痪,针刺患侧无痛感,烦躁纳可,口干欲饮,大便秘结,小溲黄赤 。舌红苔黄,脉数实有力 。血压15.96/9.31kPa 。方拟防风、桂枝、杏仁、川芎各10g,防己、黄芩、白芍、大黄(后下)各15g,甘草8g,麻黄5g,石膏30g(先下) 。二诊服三剂后大便得通,日二行,面色如常,语言较前清晰,上肢可移动,下肢可稍屈伸,静卧不烦,舌苔薄白而燥,脉虽数但较前已有缓象,上方去大黄三诊上方服三剂,脉转浮迟,苔白而滑润,能食不渴,二便正常,患侧活动较前进步 。其后以小续命汤去附子加牛膝30g、菖蒲15g,四剂后手足可屈伸、抬起,自己可坐起 。照上方再进八剂,并嘱家属扶持站立,协助功能锻炼,室内活动,每日数次 。十余日后已步行自如,二年后来告,已上班工作年余 。
按:小续命汤出自《金匮要略》,始为治正气虚弱,被外风侵袭之中风证而设 。因这种正虚邪实的证侯,治疗不当时易发生危险,而本方可扶正祛邪,转危为安,故名小续命场后世医家多推崇之,至河间、东垣、丹溪等着中风门皆首列此方,并附以加减法而近时医者多废而不用,殊为可惜 。关于本方,历代医家有言及必具六经形症方可使用,张仲景以为不然 。他指出《金匮要略》言:“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盖风之为病,善行数变其变迅速,其症多端 。
如风邪挟湿挟寒而为痹者,风邪挟湿挟热着于皮肤而为疮痒湿烂者虽无六经形症,亦名曰风,以治风除湿之药治之而效彰 。同样道理,中风偏枯虽非外中之风邪,且无六经形症,但根据其具有风邪致病之特征,以风药治之,其理通,其效着 。若执泥于“必具六经形症”
【麻黄汤加减治中风医案】为依据,实为作茧自缚 。小续命汤固然对中风偏枯有确切疗效,甚至某些曾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程既久者,只要认症准确,均可获效 。但必须指出,本方决非中风偏枯之通甩方剂,如肝风内动或热极生风,其脉急实大数或沉而滑,有阳虚、阴虚征象者(高血压、脑溢血类),当属禁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