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煎加减治慢性浅表性胃炎医案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黏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约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左右 。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其发病原因不一,可因嗜酒、喝浓咖啡,或因胆汁返流,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 。大多数浅表性胃炎患者缺乏临床症状,使患者不太注意而忽视治疗 。部分患者常有上腹部胀闷、嗳气、吐酸、食欲减退,或无规律上腹隐痛,食后加重等诸多表现 。其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与固有膜内炎性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的肠上皮化生,不伴固有腺体的减少 。病变部位常以胃窦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镜检查为胃黏膜充血、水肿及点状出血与糜烂或伴有黄白色黏液性渗出物 。目前国内按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层的深浅将慢性浅表性胃炎分为轻、中、重三度 。凡浸润黏膜浅层1/3者为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涉及中层1/3者为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超过黏膜层2/3者则为重度慢性浅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经治疗多能痊愈;若失于治疗,则可进一步发展,固有腺体因炎症破坏而减少,慢性浅表性胃炎可以转化为萎缩性,
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采取症状性治疗,如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嘈杂”、“痞满”范畴 。
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饮食与情志所伤,两者又互为影响,而致胃痛 。
饮食所伤,脾胃受损,再遇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克脾,而致肝胃不和;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而致肝胃郁热,火郁热蕴,又易耗伤胃阴,胃阴不足,失其润降;初病在气,久痛入络,脉络受损,气血失和而致瘀血作痛;病久不愈,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脾胃素虚,又过食生冷,克伐中阳,转为脾胃虚寒之证治疗上,根据病情急缓、寒热、虚实等不同,灵活应用各法 。
【临床应用】
周氏2应用一贯煎合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7例,取得良好疗效 。治疗方法:当归12g,枸杞15,沙参12g,麦冬12g,生地15g,川楝子15g,柴胡10g,枳壳10g,甘草10g,白芍15g,元胡1015g,海螵蛸15~30g 。如伴有恶心者,加黄连5g、竹茹12g,陈皮10g,生姜5g;如伴胃寒者,加高良姜5~10g,同时酌减养胃阴药用量;如脉沉细者,可加太子参15g,茯苓15g煎取汁200ml,空腹分温二服,每日1剂,6天为一疗程 。服药期间,停服有关的中成药及西药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忌食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忌暴饮暴食 。注意调节情志,劳逸结合 。治疗结果:37例患者经过1~3个疗程治疗后,19例痊愈,占51.4%;16例好转,占43.2%;2例无效,占5.4% 。总有效率为94.6% 。
【病案举例】
(1)患者,49岁,教师 。近一月来胃脘轻度胀痛,饥而不欲食,伴口干,便秘,舌质暗红,少苔,脉弦细,纤维胃镜提示浅表性胃炎 。
根据胃阴不足,气机不利的病机,采用叶天士“阳明胃土,得阴自安”
以及吴鞠通“复胃阴者,莫若甘寒”的意见为治法,以一贯煎为主方,配合芍药甘草汤(一则酸甘化阴以治本,一则缓急止痛以治标)加黄连、砂仁、枳壳等药,前后服药12剂,胃脘胀痛消失,饮食增进,大便通畅,纤维胃镜提示浅表性胃炎消失13
(2)患者,男,55岁,1994年4月20日初诊患者主诉1年来胃脘疼痛时作,时或反酸嘈杂,纳谷欠振,口干欲饮,体倦乏力,发病后曾自服多潘立酮、法莫替丁等,反酸好转惟胃脘疼痛仍作,且绵绵不休,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不甘寐,神疲乏力,不耐烦劳,于4月20日来本院初诊,经胃镜等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舌偏红,苔薄黄,脉细数 。乃胃阴不足,肝胃气滞,脉络失和所致,予一贯煎出入 。处方:生地15g,北沙参15g,麦冬10g,枸杞子12g,炒川楝子6g,青陈皮各6g,绿萼梅6g,佛手片6g,焦楂曲各10g,茯苓12g,生白芍12g,甘草3g 。治疗半月,病渐痊愈,并能参加体力劳动 。随访1年,胃脘痛未再复发 。
【一贯煎加减治慢性浅表性胃炎医案】按《沈氏尊生·胃痛》篇云:“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疏泄正常则脾胃功能活动旺盛,如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则作胃脘疼痛,纳谷欠振等症 。本例患者素体阴虚水不涵木,木气横逆犯胃,气机痹阻而作胃痛,且绵绵不休,口干欲饮,属肝阴不足,肝胃不和之证,故投予一贯煎以养阴柔肝和胃,则症渐愈 。
(3)患者,女,47岁,农民 。2004年6月15日初诊 。胃脘闷痛3年,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曾服过多种中西药,症状未改善,近日前医改用中药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之类,效果不显 。症见胃脘痛、胁胀、口干、厌食嗳气,心烦、尿黄便干、舌红,苔薄黄、脉细弦 。此肝肾阴虚,木郁乘土,又进辛温香燥耗伤肝胃津血所致,拟滋肾养阴,柔肝缓急,佐以解郁理气之品 。处方:当归15g,熟地30g,川楝子10g,枸杞、沙参、麦冬、乌药、元胡、郁金、佛手各20g,甘草3g,3剂,水煎 。6月22日复诊,胃脘痛及口干、嗳气基本消失,二便通调,舌淡红苔薄,脉虚弦,仍照上方2日1剂,坚持服4周,并注意饮食规律,尔后,诸症告愈 。
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
肝脾本相助,病则违和 。胃脘疼痛,若因木盛克土,肝脾不和,则治肝之用 。本证属肝肾阴虚,肝用有余,故治当体用并顾 。笔者体会,此类胃脘痛常与精神因素有关,患者多有心情抑郁、心烦、失眠等见症,可用一贯煎加佛手、郁金之类行气解郁 。兼胁痛者,加芍药、甘草,痛较显者加木香、元胡、郁金,理气止痛,痛久兼有瘀滞现象者,加五灵脂、蒲黄,予活血化瘀止痛,疗效较满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