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加减治虫臌医案
【乌梅丸加减治虫臌医案】臌胀病是历代中医“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症之一,现代医学的肝硬化腹水、晚期血吸虫病形成的腹水等都属该病范围 。目前西医对该病尚无较满意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对该病的治疗方法较多,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外治与内治同用,并结合西医的一些疗法,使该病的疗效进一步提高 。中医学认为情志郁结而伤肝,饮食不节而伤脾,肝脾俱虚;脾胃运化失职,迁延日久,进而累及于肾;肾虚不能温煦脾土,又不能滋养肝木,则使肝脾更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肝脾肾三脏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停,气血水内阻又反过来损伤三脏 。古人虽有气臌、血臌、水臌之分,但三者胶结为患,只是偏重不同而已 。
【临床应用】
陈庆华以除虫逐瘀,疏肝健脾法,选用乌梅丸加减治疗1例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患者,证属感染疫水,瘀毒凝积于肝,上热下寒,仅, 。
服1剂,即大便通畅,腹胀减轻,能进少量饮食,又守方续进21剂,诸症消失,而收良效
【病案举例】
1.陈某,男,61岁,1997年3月21日初诊 。诉2月前觉右上腹内有一硬块,且腹胀,双下肢浮肿,在某医院行CT检查,以“血吸虫病肝硬化恶变伴腹水”收入院,1周后因疗效不显而出院 。现症见:腹胀拒按,青筋显露,饮食不纳,面色黑黄,短气乏力,行走困:,,
难,形寒肢冷,口渴心烦,双下肢浮肿,且按之凹陷不复,小便短少,大便5日未行,舌红而滑、伴有青紫瘀斑,脉沉细缓B超:肝切面形态、大小失常,右叶内见9.6cm×84cm的一个强光团回声,边界不规整,脾切面前后径5.2cm,侧腹见6.0cm液性暗区 。诊为肝积,证属感染疫水,瘀毒凝积于肝,上热下寒并见 。治以疏肝理气,活血散瘀,清上温下同施 。处方:乌梅、当归、熟地黄、枳实、赤芍、柴胡、党参、三棱、莪术各20g,桃仁、红花、牛膝、麦芽、黄连、黄柏、川芎各10g,细辛、花椒、干姜、附片各3g,桂枝5g,大黄(后下)40g.1剂,水煎分2日服 。复诊:大便已通,腹胀得减,且能进少量饮食,效不更方,守上方21剂,58天后症消停药 。1998年8月4日行B超检查,示:肝内原有肿块及腹水全消 。追访3年,未见复发 。
按:感染疫水,虫毒内生,流入肝络,气滞血阻,瘀毒凝积成肿;虫毒日久伤肝损脾及肾,致使临床出现寒热夹杂之象故以血腑逐瘀汤合乌梅丸加减治之,方中乌梅、黄连、黄柏、附片、细辛、花椒、干姜、桂枝清上温下,理厥治虫;熟地黄、党参、当归、麦芽益气补血,培土健胃;枳实、赤芍、三棱、莪术、川芎、桃仁、红花、牛膝疏肝理气,活血散瘀,引瘀下行;大黄疏通肠腑,泻出瘀毒 。药中病机,瘀毒凝积得散,血活腹水自消,诸症皆除 。
2.刘某,男,62岁,1997年3月27日初诊 。患晚期血吸虫病,经治无好转 。现腹胀如鼓,卧床月余 。症见:腹胀如鼓,青筋显露,饮食难进,面晦消瘦,短气懒言,乏力难行,形寒肢冷,心烦口渴,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不复,大便6日未行小便短少,舌体胖滑、质红、边有齿印瘀斑,脉沉弦 。B超示: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 。证乃虫毒内积,脉络瘀阻,肝脾受损,寒热失调,水运失常 。治以除虫逐瘀,疏肝健脾 。处方:乌梅、柴胡、党参、枳实、青皮、白术、山楂、麦芽、熟地黄、当归各20g,大黄(后下)30g,芒硝(分冲)30g,黄连、黄柏、水蛭、土鳖虫、桃仁、红花各10g,细辛、花椒、干姜各3g,桂枝、附片各5g.2剂,水煎服,2日1剂 。尽剂复诊,泻出硬便及黏胨样便,腹胀得减,能进少量食物 。守上方增减14剂,诸症缓解 。随访3年,未见复发 。
按:“虫臌”一症多因感染疫水,虫毒积结于内,脉络瘀阻,肝脾受损,寒热失调,水运失常所致 。方中乌梅、黄连、黄柏、花椒、干姜、细辛、桂枝、附片寒热并施,理厥除虫;枳实、青皮、水蛭、土鳖虫、桃仁、红花行瘀消积;大黄、芒硝通肠泻毒;党参、当归、柴胡、白术、山楂、麦芽、熟地黄益气补血,疏肝健脾 。全方能使气行血活,瘀积消散,水循常道,痼病能愈 。
推荐阅读
- 乌梅丸加减治慢性腹泻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胆道蛔虫症医案
- Crohn病 乌梅丸加减治克隆病医案
- 白菜丸子如何做 制作白菜丸子的方法
- 乌梅丸加减治滴虫性肠炎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十二指肠壅积症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慢性胆囊炎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肠易激综合征医案
- 温胆汤加减治顽固性口腔溃疡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