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加减治眩晕医案、配方
眩晕
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称为眩晕 。眩 , 即眼花;晕 , 是头晕 , 两者常同时并见 , 故统称为“眩晕” 。其轻者闭目可止 , 重者如坐车船 , 旋转不定 ,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 严重者可突然扑倒 。
对其发生原因及其治疗 , 历代医籍论述颇多 , 《丹溪心法·头眩》则主于痰 , 认为“无痰不作眩”;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 。临床上因痰浊引起的病人多见眩晕 , 动则加剧 , 神疲懒言 , 心悸失眠 , 头重如蒙 , 胸闷恶心 , 饮食减少 , 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 , 脉沉细或滑等 。现代西医认为 , 眩晕与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等以及某些脑部疾患有关 。
【临床应用】
1.王惠等用二陈汤加味治疗痰浊内阻型昡晕56例56例病人男性40例 , 女性16例;年龄在32~84岁之间 , 平均年龄为54.83岁;高血压病15例 , 经颅CT或MRI证实为脑千梗死者14例 , 枕叶梗死者12例 , 经心电图证实快速心房纤颤者9例 , 经颈椎片证实颈椎病者6例 。56例均主诉头晕就诊 , 伴见视物不清 , 或旋转 , 胸闷心慌 , 头重如裹等 , 不能正常工作 , 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或薄黄腻 , 脉象弦滑或结代 。治以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加味 , 水煎取汁200ml温服 , 每日2次 。方剂组成:半夏12g , 陈皮12g , 茯苓15g , 炙甘草6g , 生姜9g , 乌梅3 , 天竺黄10g , 芦荟3g , 丹参9g临床痊愈:用药3周 , 主证、兼证消失 , 且无反复 , 辅助检查无异常;临床显效:用药3周 , 主证消失 , 且无反复 , 兼证部分消失 , 辅助检查有改善;临床有效:用药3周 , 主证、兼证均部分消失 , 辅助检查无显着变化;临床无效:用药3周 , 主证、兼证无改变 , 辅助检查无改变 。56例中 , 痊愈5例 , 显效33例 , 有效12例 , 无效6例
2.刘洁英用桂枝龙骨牡蛎二陈汤治疗眩晕患者120例治疗法则:平肝、和营、化痰、镇惊息风 。基本方药:桂枝、半夏各12g , 白芍20g , 甘草6g , 大枣、茯苓、牛膝、钩藤各15g , 龙骨(先煎)、牡蛎(先煎)、生姜各30g , 陈皮9g , 何首鸟18g , 天麻10g(或蒺藜12g) 。血虚者加当归、鸡血藤;兼热者加葛根、菊花、麦冬;抽搐者加地龙、僵蚕;高血压者加杜仲、石决明、菊花 。
3.张继元用四物二陈汤治疗眩晕32例病人 。其中男21例 , 女11例;30岁以下4例 , 30~50岁22例 , 50岁以上6例;病程最长者12年 , 最短者1个月 。全部病例均有眩晕、动则加剧 , 神疲懒言 , 心悸失眠 , 头重如蒙 , 胸闷恶心 , 饮食减少 , 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 , 脉沉细或滑 。四物二陈汤方:当归15g , 川芎10g , 熟地黄12g , 白芍15g , 半夏10g , 陈皮12g , 茯苓10g , 甘草6g , 加石菖蒲10g , 炒枣仁15g , 五味子10g 。水煎服日1剂 。结果:痊愈29例(占87%) ,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 随访1年无复发;好转3例(占9%) , 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 随访1年内复发 。总有效率96% 。
【二陈汤加减治眩晕医案、配方】4.郭秀妹用天麻白术二陈汤治疗眩晕65例 。其中男性18例 , 女性47例;年龄最大者63岁 , 最小者21岁;发病时间最短半个月 , 最长5年 。治以天麻白术二陈汤 , 组方:天麻15g , 白术10g , 半夏9g , 陈皮9g , 茯苓15g , 炙甘草3g , 鸡冠花10g , 生姜6g , 红枣5 。加减:分5个证型:①肝阳上亢型:症见眩晕耳鸣 , 头痛且胀 , 每因恼怒或烦劳后加重 , 伴两颊潮红 , 急躁易怒 , 少寐多梦 , 口苦 , 舌质红、苔薄黄 , 脉眩数 。天麻白术二陈汤加钩藤15g , 石决明15g , 怀牛膝10g , 杜仲15g 。②痰湿中阻型:症见眩晕、头重 , 胸脘痞闷 , 泛泛欲呕 , 纳差嗜睡 , 舌苔白 , 脉濡滑 。天麻白术二陈汤加柴胡10g , 石蒲10g , 竹茹10g , 黄芪15g , 砂仁5g③肾虚型:眩晕 , 神疲健忘 , 腰膝酸软 , 遗精耳鸣(或白带多 , 失眠多梦 。偏于阳虚者 , 四肢不温 , 舌质淡 , 脉沉细 , 天麻白术二陈汤加肉桂5g、附片6g、杜仲10g;偏于阴虚者 , 五心烦热 , 舌质红 , 脉弦细 , 加知母10g、黄柏10g;肾阴阳两虚者 , 加枸杞子15g、桑寄生15g、菟丝子15g 。④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 , 面色苍白 , 唇甲不华 , 心悸失眠 , 神疲懒言 , 饮食减少 , 舌质淡 , 脉细弱 , 上方加黄芪15g , 党参15g , 当归15g 。⑤血瘀气滞型:眩晕 , 有头部外伤史 , 脑血管病 , 中风后遗病 , 上方加当归10g , 红花10g , 川芎15g , 石菖蒲15g , 丹参10g 。用法:将上药洗净用冷水浸泡1h , 浸透后煎煮 。煎时以水淹没全药为度 , 用微火煎煮2次 , 首煎开后30min , 二煎开后20min , 煎成后2次混合量为350~500ml为宜 。一般分2次温服 , 饭后1.5h及 , 连服7天为1个疗程 , 一般2~6个疗程 。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 , 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变 。治疗结果:65例中 , 痊愈54例 , 治愈率为83.08% , 好转3例占46.2% , 未愈8例占12.31% 。
【病案举例】
1.梁某 , 男 , 50岁 , 工人 。某日晨起突发眩晕 , 卧床不起 , 呕吐食物残渣 , 动则更甚 , 面色白 , 肢冷 , 汗出 , 耳鸣 , 神志尚清 , 舌苔白腻 , 脉滑数 , 查血压15.7/12.0kPa , 脉搏52次/min诊断:眩晕 , 痰浊内阻型 。西医诊断:耳源性眩晕治宜平肝息风 , 镇惊化痰 。处方:桂枝12g , 白芍20g , 甘草6g , 大枣、法半夏、茯苓、牛膝各15g , 天麻10g , 陈皮9g , 牡蛎(先煎)、生姜(自加)各30g二诊:眩晕呕吐减 , 仍觉脑部空虚 , 面色白 , 舌质淡白 , 脉细弦 , 查血压17.3/10.9kPa 。守前方加何首鸟30g , 党参18g , 6剂后 , 眩晕止而愈 。
2.王某 , 男 , 15岁 。1989年10月24日初诊自诉患眩晕已6年余 , 间断性发作 , 近日病情加重 , 眩晕、动则更甚 , 不能站立 , 神疲懒言 , 胸闷恶心 , 头重如蒙 。饮食减少 , 心悸失眠 , 大、小便正常 , 舌质淡、苔薄白微 , 脉沉细 。即予四物二陈汤加味治之 。处方:当归15g , 川芎10g , 白芍15g , 熟地黄12g , 半夏10g , 陈皮12g , 茯苓10g , 甘草6g , 石菖蒲10g , 炒枣仁15g , 五味子10g , 3剂水煎服 。10月27日复诊 , 自诉头晕消失 , 诸症减轻 , 守原方继服6剂而痊愈 , 随访1年未复发 。
3.李某 , 男 , 50岁 , 1997年3月28日初诊 。患者诉间断发作眩晕10余年 , 曾应用中西药物治疗 , 但每年仍发作2~3次 , 近2日因劳累后再次复发而来诊 。现症头晕、两目昏花 , 视物模糊 , 喜静恶动 , 动则欲旋 , 伴恶心、呕吐痰涎 , 耳鸣重听 , 身倦乏力 , 舌胖、边有齿痕、苔黄腻 , 脉弦滑 。治拟清热化痰、宣通清阳 , 药用陈皮10g、半夏9g、茯苓15g、泽泻12g、竹茹1g、黄连10g、天麻12g、菊花15g、白蒺藜12g、代赭石15g、石菖蒲15g、甘草6g服4剂后诸症悉减 , 舌苔渐化 。效不更方 , 守方继服20余剂而愈 , 随访至今未复发 。
推荐阅读
- 二陈汤加减治心脏术后医案、配方
- 二陈汤加减治高血压医案、配方
- 二陈汤加减治冠心病医案、配方
- 二陈汤加减治寒湿痰饮咳喘医案、配方
- 二陈汤加减治感冒后顽固性咳嗽医案、配方
- 二陈汤加减治肺源性心脏病医案、配方
- 二陈汤加减治肺结核医案、配方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产后硬皮病医案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局限性硬皮病医案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斑秃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