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加减治糖尿病医案、配方

糖尿病
糖尿病是多种原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 。病变严重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 。本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 。
【临床应用】
1.黄红勤采用丹参饮合二陈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40例 。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3~82岁,平均57.2岁;糖尿病病程最短4年,最长26年;胃轻瘫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4年,平均2.5年 。
在饮食健康指导和西药常规控制血糖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方用丹参饮合二陈汤为主化裁 。基本方:丹参30,檀香(后下)砂仁(后下)、陈皮、半夏、莪术各10g,茯苓、黄芪、太子参、天花粉各15g,甘草、水蛭各6g 。随症加减:如以腹胀为主,并有舌苔厚腻者去黄芪加紫苏梗15g,枳壳、枳实各1g;厌食、少食者加鸡内金10g,麦芽、生山楂各15g;舌红口干者加石斛10g,玉竹15g;嗳气频作者加吴茱萸、丁香各5g;便秘者加肉苁蓉15g,酒大黄10g;中焦虚寒者加党参15g,干姜6g,炒山药30;以呕吐为主者加枳实、竹茹各10g,黄连6g;泛酸者加海蛸15g,浙贝母10g治疗前后检查X线钡餐和胃电图 。治疗3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观察治疗结果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X线钡餐检查明显改善,胃电图平均频率、幅值、餐后/餐前功率比增加4%以上,随访3个月无复发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X线钡餐检查较前改善,胃电图平均频率、幅值、餐后/餐前功率比增加20%以上 。无效:未达到显效和有效标准 。治疗结果:显效21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 。有效病人的随访中有4例复发,重复原方治疗后可缓解 。
2.张雪红以加味二陈汤治疗2型糖尿病32例 。其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40~49岁者18例,50~59岁者11例,60~69岁者3例;病程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7年 。空腹血糖在8.0~11. 9mmol9者8例,在12.0~15.9mmol/L者18例,在16.0~19.9 9mmol者6例 。32例患者均具有口千口黏,纳谷不香四肢倦息,形体肥胖等症状 。舌体胖大、舌质淡、舌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缓或沉弦 。中医辨证属痰湿型 。32例患者根据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的糖尿病分类及诊断标准,均符合糖尿病(2型)的诊断 。治疗方法:患者治疗期间停用其他降糖药,按照燥湿化痰的原,、 。
则,均用二陈汤加减治疗 。基本方:半夏10g,陈皮6g,茯苓、白术、苍术各15g,草决明24g,丹参、葛根各30g 。每日1剂,水煎服 。4例治愈(空腹血糖≤5.6 mmolL,甘油三酯≤1.5mmol/L,症状消失连续3个月以上);16例显效(5.6mmol/L<空腹血糖≤7.0mmol/L,1.5 5mmol<甘油三酯≤2.0mm/L,症状基本消失);10例有效(7.0mmoL<空腹血糖≤8.5molL,2.0mmoL<甘油三酯≤2.5mmol/L,或症状大减);2例无效(血糖、甘油三酯及症状无改变) 。总有效率达93.8% 。
3.曾英以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2DM)32例 。62例均为T2DM肥胖患者住院及门诊病例,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34~78岁,平均(58.6±5.7)岁;糖尿病病程2.5~12年,平均(5.8±3.1)年;合并冠心病10例,合并白内障6例,合并糖尿病肾病7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14例 。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36~75岁,平均(54.6±6.5)岁;糖尿病病程1.8~13年,平均(7.8±3.6)年;合并冠心病者8例,合并白内障者6例,合并糖尿病肾病者5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12例 。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着性(P>0.05),具有可比性 。
治疗方法:基础治疗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常规调节血压和其他临时对症处理 。两组均以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 。治疗组:采用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药用:桃仁12g,法半夏12g,红花10g,当归10g,生地黄10g,川芎10g,桔梗10g,赤芍6g,陈皮6g,积壳6g,茯苓15g,牛膝15g,柴胡5g,甘草5g 。每日1剂,水煎分服 。二甲双胍片0.5g,饭后服,每日3次 。
对照组:单以二甲双胍片治疗,剂量、服法疗程同治疗组,不服中药 。观察指标:检测指标: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NS)、血脂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 。FBG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FNS用放免法测定;ISI为空腹血糖与胰岛素乘积的倒数(is=FBG FNS),血脂采用酶法测定 。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BMI、FBG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BM治疗后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FNS治疗后显着下降、ISI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FNS、IS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 。治疗组治疗后TC、TG均有显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TG下降明显(P<0.05),而TC无明显变化 。经治疗后两组TC、TG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 。不良反应:对照组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反应,减量后好转;治疗组未见明显不适反应 。
【病案举例】
王某,男,48岁 。1990年7月8日初诊 。主诉:口干口黏2年 。
症见口干口黏,不思饮食,四肢倦息乏力,形体肥胖 。舌质淡、苔白厚焦,脉沉缓 。血糖13.2mmol/L,尿糖++++),甘油三酯2.5mmoL患者平素喜食肥甘之品,证属痰湿内盛,脾胃呆滞、津液输布不畅,故治宜燥湿化痰 。服二陈汤加减18剂后,症状消失 。
【二陈汤加减治糖尿病医案、配方】复查血糖5.2mmol/L,尿糖(-),甘油三酯1.0 Ommol随访半年,病情稳定,临床治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