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苓连汤加减治溃疡性结肠炎医案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亦称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结肠黏膜病变 。主要累及直肠黏膜、乙状结肠黏膜,也可逆行向上扩展至左半、右半结肠甚至全结肠和末端回肠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青壮年,亦可见于儿童及老年人,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别 。其病程迁延,症状反复,甚至有可能并发癌肿 。治疗上比较困难,现代医学多采用柳氮磺胺吡啶加皮质激素口服,或局部应用氨基水杨酸类、叶酸、类固醇制剂保留灌肠 。虽然疗效快,但多不巩固,易复发,且可出现恶心、呕吐、药疹、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
本病属于中医学“泄泻”、“痢疾”范畴 。患病大多因饮食生冷、油腻、不洁和不易消化食物,感受风寒暑湿外邪,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 。湿热互结,壅滞肠中,气血搏结,使肠道传导失常,脉络受伤,是其发病根本机制,或日久化热,表现脓血便,或因腑气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腹痛,里急后重 。采用中药治疗,疗效持续时间长,复发率明显低于西药治疗 。本病饮食调护非常重要,应鼓励患者进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限制或避免牛奶制品,止泻剂与抗胆碱药物应尽量少用,以防中毒性巨结肠等并发症发生 。《杂病源流犀烛》:“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原于湿者也 。”湿邪最易夹杂热邪侵及胃肠道 。可见湿热之邪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临床应用】
于世杰(15运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8例 。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0岁;病程在1~5年不等,均有腹泻、腹痛、大便为黏液脓血样,所有病例均经纤维结肠镜及大便常规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 。基础方:葛根20g,黄芩15g,黄连10g,生甘草5g,白及15g,生地榆15g,木香10g 。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5g,川子15g;泄泻剧者加白头翁20g,子10g;病久身体虚弱,神疲乏力加党参20g,黄芪20g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ml,分2次口服,3周为一疗程,服药1~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疗效标准如下,临床治愈:自觉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检查阴性,纤维结肠镜检查黏膜溃疡、水肿、充血消失,病情1年以上无复发;好转: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仍时有可见,大便常规检查红细胞(+),黏液(+),纤维结肠镜检查黏膜溃疡、水肿、充血等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纤维结肠镜及大便常规检查均未见改善 。治疗结果:28例中,痊愈16例(56.7%),好转9例(32.1%),无效3例(11.2%),总有效率达89.2% 。
饶军福1以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多获满意疗效 。
刘宝驹等采用葛根芩连汤保留灌肠治疗本病65例 。基本方:葛根芩连汤(黄芩、黄连、葛根各20g),煎成浓缩液20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15日为一疗程 。患者用药期间停用其他治疗UC和影响免疫指标的药物 。予以补充液体和能量等支持治疗 。所有患者治疗后行结肠镜复查,治疗前后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加隐血试、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以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经治疗2个疗程,轻度UC治愈35例,有效7例无效5例;中度UC治愈7例,有效5例,无效6例 。不良反应:3例有轻度头晕,5例有轻度恶心,上腹不适,1例有轻度肢端感觉障碍,没有病例因不良反应影响治疗 。
袁勇等以葛根芩连汤加蒲公英灌肠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11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例)和对照组(53例)治疗组基本方药组成:蒲公英45g,葛根20g,黄芩20g,黄连10g灌肠液制备及灌肠方法:上药加水煎后用双层纱布过滤去渣,再回锅浓缩至200ml,治疗时加温到35~36℃,根据病情每次取上述灌肠液150~200ml 。晚睡前保留灌肠,治疗前嘱咐患者排出大小便,取侧卧位,治疗后嘱患者取正卧位,尽量保留灌肠液1h左右,9天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1.0g/次,3次/天,共45天 。治疗结果:治疗组60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20例,好转3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53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12例,好转2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5.5%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
魏利平1运用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本病45例,均经纤维结肠镜及大便常规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基础方:防风15g,白芍20g,白术20g,陈皮15g,葛根1g,黄芩15g,黄连10g;苍术15g,血余炭10g,生地榆15g,木香10g,生甘草5g 。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5g,乌药15g,川楝子15g;大便溏、黏液多者,加白扁豆20g,败酱草20g,秦皮20g;坠胀适者,加青皮15g,槟榔15g;泄泻剧者,加秦皮20g,诃子10g;病久体虚,神疲乏力者,加,,
【葛根苓连汤加减治溃疡性结肠炎医案】党参20g,黄芪20g 。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ml,分2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服药2~3疗程后观察疗效 。治疗结果:痊愈31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0% 。
李德和等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以大便性状、腹痛情况、舌荅、脉象为辨证要点 。其中便下脓血多,为湿热;便下清水黏液多,为湿盛;腹痛剧烈,便后痛减,多为实证;腹痛隐隐,喜暖喜按,多为虚证、寒证;舌质红,苔黄腻,多为湿热;舌质淡,苔白,多为湿盛;舌质红,少苔或无苔,多为阴伤;腹胀肠鸣,抑郁不舒,多为气滞;腹胀嗳腐,泻下臭秽,多为食积;腹痛如刺,或痛处固定,舌质紫,多为血瘀 。湿热郁结证症见:腹痛,便下脓血,里急后重,大便溏滞不爽,或肛门灼热,口干喜饮,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 。药用:生地榆30g,酒制大黄1g,黄连10g,木香10g,当归10g,败酱草30g,赤芍、白芍各12g秦艽10g,仙鹤草20g,葛根15g,黄芩12g
【病案举例】
1.刘某,男性,46岁 。2000年9月7日初诊 。主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2年,常伴有肛门灼热,口干口渴,病情严重时黏液脓血便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略数,曾自服抗生素及健脾丸等疗效不显,本次来诊大便常规检查:外观黏液,红细胞10~15个/HP,白细胞8~10个/HP,大便潜血阳性 。纤维结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其镜下可见直肠、乙状结肠黏膜水肿充血、糜烂,且有多处不规则溃疡 。患者发病正处夏、秋之交,湿热主令,湿热互结伤及肠胃,肠道传化失常而为病,治宜清利湿热 。投以葛根芩连汤加味,另加延胡索15g,川楝子15g,诃子10g 。服药14剂后大便由原来每日6~8次减为2~3次,腹痛、黏液便减轻,30剂时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成形 。大便检查:外观黄软,红细胞(-),白细胞(-),潜血试验(-) 。为巩固疗效,上方减诃子加黄芪20g,继服21剂后,诸症悉平,3个月后复查纤维结肠镜提示肠黏膜水肿、充血糜烂、溃疡均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
2.唐某,男,43岁 。2000年4月7日初诊 。主诉:反复左下腹隐痛,痛时欲便,便后痛减,大便稀溏,有黏液,每日4~6次,伴有肛门坠胀,便后肛门灼痛2年,病情严重时黏液血便,舌质红,苔黄腻,脉滑略数 。曾自服抗生素及补脾益肠丸等疗效不显本次大便常规检查:外观有黏液,红细胞8~15个/HP,白细胞5~10个/HP,大便潜血阳性 。纤维结肠镜检查:直肠、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有多处不规则溃疡,提示溃疡性结肠炎 。属肝郁脾虚,湿蕴胃肠,治宜利湿健脾,疏肝理气,方用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加味,另加延胡索15g,川楝子15g,乌药15g,诃子10g 。服药10剂后,大便由原来每日4~6次减为2~3次,腹痛消失黏液便减轻 。20剂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成形 。便检:外观黄软,红细胞(-),白细胞(-),潜血试验() 。为巩固疗效上方减诃子加黄芪20g,党参20g,白扁豆20g 。再服15剂后,诸症悉平,3个月后复查,纤维结肠镜提示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
3.于某,女,43岁,干部 。2004年03月2日初诊主诉:大便带黏液及血液40日 。曾用西药硫氮磺胺、庆大霉素、思密达、云南白药保留灌肠15日,并口服硫氮磺胺、丽珠肠乐,症状稍缓解,停药5日后又作 。现大便每日8次,多有黏液及血液,两侧腹痛明显,骶尾部有坠胀感,小腹有烧灼感,纳可,苔黄,脉弦滑 。化验大便常规:浅红色黏液便,白细胞5~7个/HP,红细胞10~15个/HP结肠镜检查:距肛缘20cm以下黏膜片状充血,潮红,距肛缘12cm以下黏膜糜烂,其上方可见点状及小片溃疡 。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诊断:肠澼 。治宜清湿热凉血,化瘀导滞 。方用葛根芩连汤合当归赤小豆散加减 。药物组成:黄芩10g,黄连10g,葛根10g,白芍10g,枳实15g,木香10g,马齿苋30g,生薏苡仁30g,生地榆15g,当归12g,赤小豆15g,甘草6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结肠镜检查:距肛缘12cm以下黏膜稍发红,无出血及溃疡 。自觉大便无脓血,每日1次,小腹下坠感减轻,腰骶部有酸胀,两侧少腹痛,化验大便常规正常,苔黄脉弦 。原方加赤小豆至30g,白芍增至15g,连服7剂,治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