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珍汤加减治胎位不正医案、配方

胎位不正
【八珍汤加减治胎位不正医案、配方】妊娠后期(32周以后)发生胎先露及胎位异常(除枕前位为正常胎位外,其余均为异常胎位)者,称为“胎位不正”,或称“胎位异常” 。临床症状:胎先露异常有臀先露、肩先露及复合先露等;胎头位置异常,如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面位、额位、高直位、前不均倾位等 。其中臀位及横位多见 。胎位不正是导致异常分娩的主要因素之一 。西医学认为引起胎位异常的因素除了胎头衔接受阻(如骨盆狭窄、前置胎盘、肿瘤阻塞盆腔)和子宫或胎儿畸形(如双角子宫、羊角子宫、胎儿脑积水等)外,其主要与胎体在宫腔内的活动度有关 。胎体活动能力低、胎体活动过分自由(如羊水过多、经产妇或腹壁松弛、宫腔间隙大)或过分受限如腹壁紧张、双胎或羊水过少)都可引起胎位异常 。中医学责之为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无力转胎 。治则主要是益气养血转胎 。正如《傅青主女科》曰:“产母之气血足,则胎必顺,产母之气血亏,则胎必逆;顺则易生,逆则难产 。气血既亏,母身必弱,子在胞中,亦必弱;胎弱无力,欲转头向下而不能,此胎之所以有脚手先下者也 。”所以在通过B超及产科各项检查,排除存在前述胎头衔接受阻和子宫、胎儿畸形的情况下,应用气血双补的中药八珍汤加减以转胎,不失为纠正胎位、避免难产的有效措施 。
【临床应用】
刘氏采用中药八珍汤加味治疗胎位不正,观察96例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 。观察对象为怀孕32周以上胎位不正孕妇,并经采用膝胸卧位或针灸治疗1周以上无效者 。治疗方法:给予患者服用八珍汤的加味方剂,其药物组成为:黄芪30g党参30g、当归15g、熟地30g、川芎15g、赤芍15g、茯苓30g、白术15g、甘草9g、枳壳10g、续断10g 。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剂为一疗程 。1周后复查,若未转正,再服3~6剂 。结果服药后胎位已转正,分娩时头位者为有效,反之为无效 。观察96例,有效8例,无效8例,有效率91.67% 。其中服药1个疗程者75例,2个疗程者21例 。
徐娟等3对妊娠30周以上胎位不正的孕妇126例(排除合并骨盆狭窄、产道肿瘤、双胎、子宫或胎儿畸形者)给予口服八珍汤治疗,均每日1剂,早晚空腹服下,连服3剂为1个疗程,服药后1h内平卧,结果显示有效105例(每服3剂经触诊及B超复查胎位转正者),无效21例(连服9剂未转正者),有效率为83.3%,其中服药1个疗程矫正者81例,2个疗程矫正者13例,3个疗程矫正者11例 。随疗程增加和妊娠周数增大,矫正率逐渐下降,同时八珍汤对臀位和横位的有效率分别为80.4%和100%(P<0.05)八珍汤矫正胎位作用与其双补气血及方中当归、川芎有兴奋子宫平滑肌,调节宫腔内压力,促使胎位自然转正等作用有关 。
王氏4近年来采用八珍汤加减并喝糖水法纠正胎位异常8例,收到良好效果 。其所采用的具体的治疗方法为:给予服用中药八珍汤的加减方(药物组成为当归12g,川芎4.5g,熟地12g,白芍12g,党参15g,白术12g,黄芪12g,炙甘草5g,续断12g),每日1剂,分2次服 。另外,每天并同时尽量喝糖水,以糖水代茶 。3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检查,如效果不显,再加服1个疗程 。治疗结果显示:1个疗程纠正5例,2个疗程纠正3例 。
按:中医学认为,妇女以血为本,气顺血和则胎安产顺,故胎位不正与气血虚弱有关 。八珍汤加减具有补益气血、养胎之功效 。方中当归养血和血,川芎行血中之气,党参、白术益气固胎减茯苓之淡渗,加黄芪以增补气之功,气足则胎儿得固 。加续断补肝肾而暖宫安胎,与白术相合更有安胎之妙,可谓“气顺则血和,胎安则产顺”
(《妇人大全良方》)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当归、川芎均有兴奋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加用枳壳可使子宫平滑肌兴奋增强,调整子宫内压力,促使胎位自然转正 。另外,胎位转正的成败与羊水量多少、腹壁松弛程度、胎儿大小、脐带长短、先露是否盆及孕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临床观察,孕32~34周是中药转胎的最佳时间,一般服药3~6h胎动增强,胎动活跃者疗效则高 。横位较臀位自然转动幅度小,故服药疗程短,见效快 。临床观察,本方具有疗效可靠、难产减少、围产儿死亡率低等优点,对母亲和胎儿无不良影响 。
李氏15自19972000年3年中,采用八珍汤加减矫正胎位不正73例,疗效满意 。73例患者中,妊娠在2834周之间,经B超及其他检查排除骨盆狭窄、产道肿瘤、双胎、子宫及胎儿畸形、胎盘异常、脐绕颈羊水过少者 。治疗方法:方用八珍汤加减:处方:党参、白术、白芍、当归、枳壳、厚朴、川芎各10g,黄芪、川断、熟地各15g,炙甘草、艾叶各6g,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早晚空腹服,连服3剂为一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复查一次胎位,服药2个疗程,胎位仍未能转正者,改用其他方法 。服药转胎位期间宜穿宽松衣裤,以保证胎位能顺利转正 。治疗结果:73例中服药1个疗程胎位转正者49例,二疗程胎位转正者17例,共矫正胎位66例 。总有效率90.4%,其中初孕妇胎位不正者54例,矫正44例,未矫正10例,有效率81.48% 。经产妇胎位不正者19例,矫正17例,未矫正2例,有效率89.47%
为了减少足月妊娠臀位发生、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及剖腹产率 。薛氏16自1984年以来采用中药八珍汤加减纠正臀位32例 。所治疗的32例孕妇中,妊娠30~32周11例;32+~34周14例;34+~36周5例;36~38周2例 。其中15例经膝胸卧位1周无效,4例膝胸卧位加艾灸双侧至阴穴1周无效 。病例选择:妊娠满30周经产前检查及B超检查证实为单胎臀位;胎膜未破有适量羊水;无子宫畸形;胎心音好者 。治疗方法:给予病人服用中药方剂八珍汤的加减方剂 。其方剂组成:党参10g,黄芪10g,白术、当归、熟地、白芍、续断各9g,川芎、枳壳8g,甘草3g 。用法:上药每日剂,水煎,分早、晚空腹服下,连服3剂为一疗程 。1个程无效可服第二、三疗程 。疗程之间间隔1天 。疗效标准:治愈:治疗后由臀位转至头位 。无效:治疗3个疗程后胎位无变化者 。治疗效果显示:治愈29例占90.6%,其中服药1个疗程者16例,占50%;2个疗程者12例,占37.5%;3个疗程者1例,占3.125%;无效3例,占.4%,其中32~34孕周1例,34~36孕周1例,妊娠36周以上1例 。
【病案举例】
1.冯某,23岁,孕1产0,末次月经199年9月20日 。在当地乡医院诊断:孕28周、臀位 。经膝胸卧位,艾灸至阴穴等措施纠正胎位2个疗程,无明显效果 。1993年10月5日来我院检查,经B超查示:胎儿发育正常,臀位,羊水量4.5c产科检查:腹壁稍松弛,宫底于剑突与脐之间,左骶前胎位,胎心音140次/min 。骨盆测量各径线属正常范围 。自述疲倦乏力,腰膝酸软观其面色萎黄,舌淡润、苔薄白,脉细弱 。诊为气血不足,无力转胎 。予八珍汤加减:当归12g,川芎5g,熟地12g,白芍12g,党参15g,白术12,炙甘草6g,黄芪15g,续断12g 。每日1剂,水煎服 。并嘱其同时喝白糖水,以糖水代茶,量不限 。3天后复查 。胎位正常,于1994年1月3日顺产一活女婴 。
按:笔者选用气血双补的经典方剂八珍汤减去滑利之茯苓而加补气升陷之黄芪和补肝肾、通血脉、安胎之续断,并用喝糖水法,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现代医学证实,八珍汤全方对肌张力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使过于松弛或过于紧张的肌肉(如腹壁及子宫)趋向和保持适度张力,为保待胎儿在宫腔内适当的活动度创造了条件,有利于胎体生理性转位 。至于喝糖水法,机制尚不甚明了 。白糖,中医学认为具“助脾气、缓肝气”的功用 。根据“脾主肌肉、肝主筋”及“甘能缓急”的理论,推测其与八珍汤一样具有增强机体能量、调节肌肉张力的作用14
2.范某,女,25岁,教师 。1998年5月10日初诊,自诉7个半月余妊娠,5天前在外院检查诊为臀位 。嘱在家用胸卧位法矫正胎位5天未成功 。今又来我院检查,末次月经1997年10月1日,孕期无腹痛、腰痛,阴道流血及流水等症状,第一胎,测血压15.9610.64mmHg,产科检查宫高脐上4指,胎心规律150次/min臀先露,未固定 。腹壁较紧张,做B超提示:31周妊娠单胎臀位,羊水适量,给服上方3剂,嘱服药3天后来院复查 。1998年5月14日来院复查,胎位已转为头位,患者不放心,又复查B超,证实无误,随访至足月在我院顺娩一女婴 。
按:胎位不正究其病因有病理性者多与骨盆狭窄、子宫畸形、盆腔肿瘤、胎儿畸形等有关;而生理性者,中医学认为与气血虚弱、气滞血瘀有关,妇人怀胎,血以养之,气以护之,气血周流,胞脉舒展,血和气顺,则胎安产顺,气滞则胎不转动,精血聚于胞中,可致难产 。由此可见,气血滞阻,命门真气受损,能影响胎位,故中医矫治胎位的治疗原则是理气调血,固命门真气,以促其自然调正 。八珍汤具有双补气血作用,减去茯苓的淡渗,加入黄芪补元气、扶正安胎,气足则胎元得固;川芎活血行气,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以推动胎儿转位;枳壳、厚朴理气为用,宽中除胀,宽畅宫体,使胎动次数增加,并有转动之余地 。因此服药转胎位者,均有胎动增加之感 。
惟恐胎动太过,导致小产,故以川断、艾叶,补肾暖宫安胎,与白术、熟地配伍,更有安胎之妙,全方具有理气调血,顺胎安胎之功,使气行则血行,气血通畅,命门真气和调,胎位自然转正,气顺则血和,血和则胎自安,胎安则产顺,经临床观察服中药转胎位较手法外倒转术、膝胸卧位等方法,安全有效,无任何毒性和不良反应,孕妇易于接受14
3.杜某某,女,26岁 。本院干部 。末次月经:1989年9月28日,预产期:1990年7月5日 。妊娠33周时做B超发现胎头位于右上腹,单胎;胎心音140次/min、规律,羊水最大宽度5.6cm嘱其膝胸卧位1周同时给予艾灸双侧至阴穴,检查胎位无变化 。于妊娠35周时给予中药八珍汤加减煎服 。服药后自觉胎动较频繁,但无宫缩及腹痛 。2个疗程结束复查胎位已由原来的臀位转至头位,并经B超证实 。用毛巾、腹带固定胎头1周,直至足月仍为头位 。
按:臀位约占足月分娩总数的2%~4%,是常见的胎位异常 。
臀位的主要问题是使围产儿死亡率明显升高,同时易并发早产 。臀位经阴道分娩常使产程延长,增加产后出血和产后感染的机会;可造成产道撕裂及出血,严重者可累及子宫下段故近年来臀位剖腹产率明显增高 。中医理论认为无论横位、臀位均为孕母气血不足所致 。根据这一理论对臀位孕妇投以中药八珍汤煎服以治其本 。方中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补气,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补血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党参有增加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作用;黄芪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氧供应;枳壳对子宫有显着的兴奋性,使子宫肌张力增强;而续断、当归含有维生素E有安胎、预防早产的作用 。上述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使臀位得以纠正,而又无早产及早破水的不良反应,亦不影响胎心 。从而使足月妊娠臀位发生率及剖腹产率有效性降低 。此方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除孕妇自觉胎动较频外,尚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12
4.林某,28岁,小学教师 。于1995年6月前来我院进行产前检查 。自述孕28周时曾在某院检查为臀位,作膝胸卧位1周,胎位未能纠正 。遂给服上方,每日1剂,1周后前来复查,胎位已转为头位,嘱其注意睡眠姿势,采取左侧卧位,并每周前来检查1次,到分娩时仍为头位,安全娩出一男婴 。
按: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滋养阴血,气血旺盛方能载胎儿转动于腹中,加上壳理气,续断安胎,且参、芪、苓、地、芍用量较常规量大,意在益气活血增其转动胎儿动力 。全方不失为益气养血、补气安胎之良方,用于矫正胎位能奏良效 。服药期间大部分孕妇有胎动加剧和轻微腹痛等反应,勿需另作处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