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加减治骨折医案

骨折是指外伤或疾病所致之骨部分或完全折断者,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九,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多因外力、肌肉拉力或骨病所造成 。骨折通常可分为截断、碎断或斜断 。患处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种种表现 。如因骨本身患结核、骨髓炎及骨瘤等病变,每遇轻度外力碰撞而发生骨折的称病理性骨折 。治宜根据伤情不同分别采用手法整复,或切开复位、夹缚固定等 。内服药物治疗宜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可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外敷可选栀乳散 。若肿消痛减后,治宜接骨续筋,内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 。
骨折系指由于外伤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质部分地或完全地断裂的种疾病 。中医学对骨折早有认识,如甲骨文已有“疾骨”、“疾胫”
等病名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压痛,局部肿胀和出现瘀斑,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完全性骨质尚可出现肢体畸形及异常活动 。
按照骨折三期辨证法,骨折初期一般在伤后3d左右,若筋骨损伤,则气滞血瘀,阻塞经络,不通则痛,或阻塞络道,离经之血,瘀滞于肌肤,产生肿胀,严重者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 。清代陈士铎说:“内治之法,必须以活血化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 。”说明古人对于损伤的内治,很重视活血化瘀 。伤血必及气,因此活血需与理气兼顾 。骨折后肿痛,西医临床上除给予适当制动固定外,一般以抬高患肢、止血、止痛甘露醇等治疗,但疗效般 。
【病案举例】
【理中丸加减治骨折医案】陈少冬报道患者3个月前右桡骨骨折,经过治疗,骨折虽愈合,但掌背肿胀不消,色晦暗,甲暗淡,证属中阳不足,不能鼓舞气血运行,而致瘀肿不消 。予附子理中丸加黄芪、桂枝、田七 。水煎服,每日1剂 。服用2剂后,右掌背肿胀稍消,肤色略润 。守原方再服3剂,肿胀消除,关节活动功能恢复 。疗效甚佳 。
按:中药内治促进肿痛消退、骨折愈合是中医治疗骨伤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过去早期常以活血化瘀为主只到后期才使用健脾养胃药物 。但由于骨折患者运动受限,气血壅滞;有时须卧床,久卧伤气;因担心残疾而思忧过度,思则伤脾等,易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胃肠蠕动减慢,脾胃功能减弱,危及脾胃运化外伤骨折的导致脉络受员,瘀血内留,活血逐瘀峻猛之剂用之不当易损及脾气而致脾胃失运;脾胃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百骸,为后天之本,是气机升降之枢纽,从而维持气、血、精液的相互转化 。如果脾虚不运,后天失调,气化失司,枢机不利,血不化精,则精微不足以灌既,血虚不能营养,气虚不能充达,而致四肢疲惫,肌肉消瘦,骨骼痿弱,筋骨损伤,修复缓慢 。陈氏应用附子理中丸加黄芪、桂枝、田七,诸药合用,中阳得补,则脾健气旺,血行络通,肿痛自消,临床收到良好效果,同时也促进了骨折愈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