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女孩不顾家人反对嫁给82岁老外,守寡53年,死前道出婚姻真相( 三 )


在这里 , 吴似丹不仅学习画画 , 还对中国昆曲产生了兴趣 , 兴奋地加入了昆曲剧社 。 1940年 , 昆曲剧社将要演出汤显祖名剧《牡丹亭》 。 但后期因为没有专业人士指导以及合适的服装道具 , 节目几近夭折 。
就在这时 , 得知此事的贝熙业向她伸出了援手 。 原来 , 交有广泛的贝熙业与 “昆曲大王”韩世昌是故交 。 为了让活动顺利进行 , 贝熙业拜托韩世昌担任该节目的艺术指导 。 同时 , 还央求他找找 , 有没有什么合适的道具 , 用以演出 。
有了韩世昌助阵 , 吴似丹等人排练的话剧节目才能如期上映 。

吴似丹(右)
首映当日 , 贝熙业腾出时间 , 邀请李世增和铎尔孟等好友前去为吴似丹助阵 。 尽管在这场表演中 , 吴似丹扮演的蔷薇花神并不是主角 , 但她那顾盼流兮 , 巧笑倩兮的音容笑貌却深深地烙印在贝熙业的脑海中 , 让他忍不住感叹那个曾经柔弱病态的小姑娘终究是长成了惹人怜爱的大姑娘了 。
贝熙业对吴似丹的特殊关照被身边的好友尽收眼底 。 每当轮到吴似丹出场 , 贝熙业总会目不转睛 , 热情地鼓掌叫好 。
好友们便半开玩笑地说:“好久没见你这个老家伙这么在意一个人了 。 怎的 , 难不成是看上这个女娃娃了?”
贝熙业听后 , 有些不好意思 , 佯怒道:“说什么胡话呢 , 我都这把年纪了 , 哪里会对一个小姑娘产生非分之想?”说完 , 他原本悸动的心 , 又有些苦涩 。 是啊 , 他和吴似丹之间 , 不仅国籍不同 , 年龄差更是一大鸿沟 。 如今自己的身子骨都入了半截黄土 , 又哪敢再去奢求什么呢?

不过 , 吴似丹却不是这样想的 。 医她体疾 , 助她入学 , 就连这次演出遇到难题 , 都是贝熙业出面 。 像这样一个儒雅风趣的男人 , 应该没有那个少女不怀春吧?
演出结束后 , 贝熙业发扬绅士风度 , 在后台等吴似丹卸完妆后 , 主动将她送回家 。
昆曲剧社里的同学们看见后 , 都兴奋地嗷嗷大叫 , 惹得吴似丹更加羞涩脸红 。 也从这天开始 , 她便对这个比她大54岁的外国男人情根深种了 。

伉俪情深 , 远赴异国真正让吴似丹下定决心要和贝熙业共度余生的 , 是抗日时期贝熙业悬壶济世的善举 。
1937年7月7日 , 卢沟桥事变爆发 。 日寇烧杀强掳 , 无恶不作 , 华夏大地陷入一片黑暗 。 作为法籍医生 , 贝熙业并没有对陷入危机的中国人民冷眼旁观 。
在中国居住长达几十年的贝熙业 , 早就把这片土地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了 。 故乡人民有难 , 贝熙业肯定也想为其出一份力 。
他不仅主动加入了中国红十字会 , 为数以万计的学生和共产党员免费提供医疗服务 , 而后更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为革命根据运送药材 。
在《北平人民八年抗战》里 , 曾有过如下记载:


抗日战争期间 , 平西抗日根据地药材告急 。 日军对根据地重重封锁 , 很多受伤的战士因为缺乏救治 , 不幸感染死亡 。 为了救治这些为反法西斯战争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们 , 贝熙业挺身而出 。

贝熙业是个法国人 , 身份特殊 , 日本人断不敢轻易搜索他的的住所 。 加上贝家花园地处大西山 , 紧挨永定河 , 只需沿山路而行 , 便可躲过日军的层层追踪 , 将药物送至根据地 。
被中央委命后 , 每周 , 贝熙业都会往贝家花园购置大量的药品和医疗器械 。 因为他本身就是位医生 , 他的举动自然也就没引起日寇的怀疑 。
每至时机成熟 , 贝熙业就会骑着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 , 沿着秘密通道将药物亲自运到抗日前线 。 刮风下雨 , 从不缺席 。
要知道那个时候的贝熙业已经高龄70了 。 你能想象 , 一个70岁的老人 , 骑着脚踏车 , 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 , 顶着烈日或淋着大雨 , 载着几十斤的东西 , 骑行六七十里吗?贝熙业 , 便是这样了不起的人物 。

今天 , 每当提起伟大的国际共产党战士—白求恩医生 , 我们都是会热泪盈眶 , 心怀敬意 。 而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无私援助中国人民的贝熙业医生 , 不也正是值得华夏子孙敬仰与铭记的“法国白求恩”吗?
后来 , 为了提高效率 , 贝熙业专门购置了一辆雪铁龙小汽车 。 有了这辆车 , 根据地受伤的战士 , 又多了一份生机 , 少了一丝疼痛 。 没有外出的时候 , 贝熙业就会待在贝家花园 , 为受伤的战士和贫苦的村民们提供免费的医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