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女孩不顾家人反对嫁给82岁老外,守寡53年,死前道出婚姻真相( 四 )


久而久之 , 这里也成为了战士们的临时接纳站 。 而从别墅外通往根据地的秘密通道 , 也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自行车驼峰航线” 。
身为医生 , 贝熙业是一个品德高尚 , 具有人道主义的良医 。 在他看来 , 救死扶伤是没有国界的 。 他的这份赤子之心被外人看在眼里 , 好友李石曾还特意为其写下“济世之医”的石匾 。 而这块石匾 , 至今都还挂在贝家花园的碉楼正门上 。

1942年 , 抗日战争渐入尾声 , 贝熙业一个人在诊所里经常忙的不分昼夜 。 正好吴似丹也从辅仁大学毕业了 。 为了帮助贝熙业 , 吴似丹主动提出要留在贝家花园学习护理工作 。
起初 , 吴似丹的父亲听说这件事 , 完全不赞同 。 在他看来 , 女儿名校毕业 , 在美术界前途无量 。 毕业以后不去好好找个工作 , 反而将自己的青春年华耗在一个老头子那里 , 未免过于荒唐 。
而贝熙业通过与吴似丹多年的相处 , 对她的小心思岂能不知?本着不愿耽误女孩的想法 , 他也不愿让她留下来 。 奈何吴似丹就是有股执拗劲 , 完全听不进劝 。
而且在念书时期 , 她也经常掩护贝熙业 , 向革命者传送过不少情报 。 在她看来 , 将青春年华奉献给的革命事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
架不住吴似丹的软磨硬泡 , 贝熙业终究还是将她留了下来 。 而不久吴父看着时局风云诡谲 , 想着贝家花园算是个不错的栖息之地 , 便又同意了她的做法 。 因为助理的身份 , 吴似丹离贝熙业的生活 , 也从此更近了一步 。

尽管之前并没有学过护理知识 , 因为吴似丹的勤奋好学 , 踏实肯干 , 加上她从小就是在药罐子里长大 , 耳濡目染地也算是半个医生了 。
所以 , 她做贝熙业助手 , 也算是得心应手 。 两人配合地也越来越默契 。。 同时 , 在工作中 , 也加深了对彼此的感情 。
1945年9月2日 , 抗日战争终于迎来了胜利 。 与此同时 , 贝家花园也迎来了短暂的平静 。
经过多年的相处 , 吴似丹早已认定贝熙业是自己的一生挚爱 。 但她也害怕这份爱意会给贝熙业带来困扰和骂名 , 因此她选择将其埋在心底 。
1947年 , 贝熙业因为身体不适 , 突发心肌梗塞 , 被紧急送往医院 。 经由此事 , 吴似丹这才下定决定 , 要与他结婚 。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 , 她鼓足勇气 , 向贝熙业表白了 。 望着吴似丹渴望又苦楚的神情 , 贝熙业沉寂近20多年的心开始慌了 。

贝熙业是在担心两人的年龄问题 。 两人足足相差54岁 , 在那个年代 , 这种“禁忌之爱”是很难被大众认可 。 但深思熟虑过后 , 他最终还是回应了吴似丹的爱意 。 毕竟人生苦短 , 何妨一试?
起初的几年里 , 吴似丹和贝熙业还只是背着吴家发展地下恋情 。 但随着1952年 , 新中国正式颁布《婚姻法》 , 两人便动起了结婚的念头 。
为了成为合法夫妻 , 两人没日没夜地研读《婚姻法》 , 终于有一天让他们发现了解决办法:
在那个时期 , 中国人要想与外国人结婚 , 要么是让这个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 , 要么就是两人异国分居 。 尽管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近40年 , 作为法国人 , 贝熙业对自己的母国还是无法割舍 。 于是在动用所有办法还是无果后 , 他只好带着两人的结婚证坐船回国 。

临走前 , 他还亲笔给周恩来总理写信:


“多年的相处 , 我早已把中国当成是第二祖国 , 把中国人民当成我的人民 。 对于妻子吴似丹 , 我爱慕她 , 尊重她 。 但我也无法因为这段感情背叛我的祖国 。 ”
周总理看完信后 , 对这位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外国友人表示了由衷的敬佩 。 日内瓦会议结束后 , 为了成全这对有情人 , 总理应允了吴似丹前往法国与丈夫团聚的请求 。
喜极而泣的吴似丹喜连忙赶去码头 , 想和贝熙业一起离开 。 而她的父亲得知以后 , 不仅不承认两人婚事 , 还说要是她敢走 , 就不认她这个女儿了 。 一旁的吴母 , 泣不成声 。
一边是养育自己的父母 , 一边是自己的爱人 , 最终吴似丹还是哭着说:“女儿不孝 , 不能为您们养老送终了 。 您们就当没了我这个女儿吧!”

说罢 , 她便义无反顾地和贝熙业踏上了前往法国的轮船 。 而这一别 , 就是一生 。 尽管后来在贝熙业离世后 , 吴似丹还曾因为工作关系两次回归故土 。 但那个时候故土 , 生育她的父母早就不在人世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