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加减治慢性胰腺炎医案、配方

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是指由于多种不同原因所致的胰腺局部、节段性或弥漫型性的慢性进展性炎症,导致胰腺组织和(或)胰腺功能不可逆的损害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腹痛、腹泻或脂肪泻、消瘦、黄疸、腹部包块和糖尿病等 。慢性胰腺炎在我国以胆道疾病的长期存在为主要原因:①胆道系统疾病,以胆囊结石最多见,其次为:胆管结石、胆囊炎、胆管不明原因狭窄和胆道虫;②慢性酒精中毒,关于酒精性慢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大多数学者认同蛋白质分泌过多导致梗阻与坏死-纤维化的学说 。
本病在中医学中可归属于“腹痛”、“胁痛”、“泄泻”、“黄疸”
等范畴 。
【临床应用】
杜氏对确诊的120例患者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取得良效 。杜氏6所选病例共120例,其中男56例,女64例;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38岁,平均55岁;病程最长者20年,最短者5年,合并胆囊炎者占60% 。杜氏16对确诊的120例患者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方药组成:柴胡10g,金钱草30g,川芎10g,香附10g,木香10g,延胡索10g,乳香6g,没药6g,黄芩10g,枳实10g,川花椒6g,白芍15g 。每日1剂,分2次服14天为1疗程合并胆囊炎者口服消炎利胆片和氟哌酸 。疗效判定:症状体征消失,B超复查腺体缩小,回声均匀者为痊愈 。症状体征消失,B超复查无变化者为好转 。症状体征及B超检查均无变化者为无效 。结果:治愈63例,占52.50%;好转41例,占34.17%;无效16例,占13.33%;总有效率86.67% 。
邱氏等对患者采用内服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香附各12g,枳壳、炙甘草、川芎各10g,赤白芍、延胡索、鸡内金各15g,炒薏苡仁、丹参、焦山楂各30g,每天1剂,加水800ml,煎至400ml,分早晚2次温服,8周为1个疗程 。丹参注射液10ml,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左右各5ml,隔天1次,28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均不服用其他任何药物,饮食宜消化,禁酒,避免过饱邱氏等选门诊病人3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29岁,平均年龄42.5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3.5年,平均2年;X线腹部平片有胰区钙化者有11例,伴有高血糖者6例(血糖>6.5mmolL),血钙低于正常者9例,其中≤1.75mmoL2例,低钾13例(≤3.5mmol/L),伴有弥漫性纤维化2例 。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相关检查恢复正常或显著改善随访1年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或消失,相关检查改善,随访1年,偶有复发,继续上述治疗方案有效;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或暂时缓解又反复发作,相关检查无改善 。治疗结果:本组32例显效14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 。
【病案举例】
患者唐某1,女,56岁,退休工人 。1998年4月13日初诊 。
患者于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始发左上腹疼痛,呈间断性发作,伴恶心呕吐、纳差、消瘦,曾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予中西药治疗,无明显效果,后症状逐渐加重,呈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并向左腰背放射,在市某医院行CT及剖腹探查,确诊为慢性胰腺炎,给予对症治疗,症状无变化,查体:血压110/70mmHg,心率74次/分,神志清,精神差,形体消瘦体重42k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4次/分,心律整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腹左侧可见20cm手术疤痕,左中上腹压痛(+),并可打及条索状包块,表面光滑,血K+3.1mmol/l,a2+1.73mmol/l,血糖7.1mmol/L,舌质红、苔薄白,舌下静脉迂曲青紫,脉弦细,中医诊断:腹痛,证属肝脾不调兼有血瘀,治以疏肝理气健脾,活血通络止痛,处方:柴胡、陈皮、香附各12g,赤白芍、鸡内金、延胡索各15g,炙甘草、川芎、枳壳各10g,炒薏苡仁、焦山楂、丹参各30g 。每天1剂,水煎服,丹参注射液10l,各5ml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隔日1次,服4剂以后,自觉腹痛减轻,药已对症,效不更方,继续治疗8周,诸症全部消失 。化验结果示:K+4.3mmolL,Ca2+2.23mmol/L,血糖5.1 1mmol,体重增加4kg,随访1年未复发 。
按:中医学将此病归属于“胁痛”范畴,早在《素问·缪刺论篇》中就说:“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 。《金匮翼·胁痛统论·肝郁胁痛》说:“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故此病多因肝郁气滞,瘀血停积所致 。舒肝理气,活血止痛乃根本治疗大法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慢性胰腺炎医案、配方】方中柴胡舒肝解郁;配香附、枳实行气导滞;川芎、白芍、延胡索、乳香、没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金钱草、黄芩,清热解毒,全方组方合理,切中病机,故收效显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