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解毒汤加减治肛窦炎医案

肛窦炎,亦名肛隐窝炎,是肛肠科的常见多发病 。
西医认为肛窦其特殊的解剖结构是容易发炎的主要原因 。其窦房在下,开口朝上,引流差,容易损伤;粪便和异物进入,易在其中积存,阻塞肛窦,细菌繁殖,肛窦即发炎肿胀 。一般多为大肠杆菌感染所致,85%肛门直肠病变与肛窦感染有关,如肛周脓肿、肛瘘、肛乳头肥大、肛周瘙痒等,故积极有效地治疗肛窦炎,对预防肛门直肠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
本病属中医“脏毒”范畴 。该病多因饮食不节,进食醇酒厚味和辛辣刺激性食品所致;或因泄泻和痢疾等湿热之邪下注肛门;或因肠燥便秘、虫积骚扰,以致肛门破溃而成 。中医应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止痛为治疗大法 。
【临床应用】
徐氏10等病例观察:本组病例共153例,均为门诊病人,病程1~15天,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81例,男51例,女30例,年龄17~55岁;对照组72例,男42例,女30例,年龄15~57岁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临床表现无显着性差异诊断依据:根据《中国肛肠病学》明确诊断,临床见有不同程度的肛门坠胀、疼痛,排便时加重,重则有放射痛,可有肛门灼热或肛缘潮湿 。
肛门镜检查:肛窦充血、水肿,窦口有黏液溢出,可伴有肛乳头肥大 。
指检:肛窦有硬肿,触痛明显 。排除肛周脓肿、直肠炎、结肠炎 。治疗方法:治疗组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为法,取黄连解毒汤为主方加减,药用:黄连10g,黄柏20g,栀子15g,红藤30g,木香10g,白芍10g,冰片0.5g(冲入),地榆15g,甘草5g 。水煎浓缩200ml,分早晚2次灌肠,每次40~60ml,肛内保留20min.7天为1个疗程 。
同时口服诺氟沙星0.2g,每日3次,甲硝唑0.4g,每日3次 。7天为1个疗程 。对照组:口服诺氟沙星0.2g,每日3次,甲硝唑0.4g,每日3次 。7天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忌食酒、辣椒、海鲜等辛辣刺激食物,每天便后及睡前温水坐浴 。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
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肛窦无充血肿胀,无分泌物溢出,指检硬结消失,无触痛;有效:肛窦轻度充血,无分泌物溢出,指检硬结变软缩小,触痛减轻;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
治疗结果:经1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治愈60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2% 。对照组治愈3例,有效3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 。
【黄连解毒汤加减治肛窦炎医案】按:方中取黄连、黄柏、栀子清热除湿,清中下焦湿热,配红藤清热解毒,专入大肠经,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白芍、冰片通络止痛,地榆性寒苦泻,泻火解毒敛创,木香、甘草行气止痛,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药症相合,切合病机 。予煎液灌肠,局部直接给药,药力直接被黏膜吸收,药达病所而奏效 。
陈氏病例观察:本组24例中,男性1例,女性8例;年龄18~45岁;病程3~12天 。诊断依据:肛门内短时间阵发性刺痛,或灼热下坠,便时加重,偶尔向会阴及骶尾部放射,粪便带有少量黏液或鲜血,常有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濡数 。肛门指诊时肛窦有压痛,肛门镜下可见肛窦及肛瓣红肿、充血,未见其他肛肠病变 。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每天服五神汤合黄连解毒汤1剂,具体药物及剂量如下:茯苓20g,车前子15g,银花30g,牛膝10g,紫花地丁20g,黄芩6g,黄连9g,黄柏6g,栀子9g 。大便秘结者加枳实10g、大黄10g;腹泻者加葛根15g 。首煎用水500ml煎成200ml药液,再加水300ml煎渣,煎为150ml药液,把首煎及复煎药液混合,分2次餐前服下 。治疗结果:24例中,经服药310剂,治愈22例,其余2例服药后好转,配合西药青霉素,甲硝唑静脉点滴,而获痊愈 。
按:肛窦发炎肿胀,一般多为大肠杆菌感染所致,予口服诺氟沙星、甲硝唑抗菌治疗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不但有良好的抗菌抗炎作用,还有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能有效地促进炎症消除及病灶修复;黄柏、栀子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有良好抗炎作用,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五神汤中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茯苓、车前子利水渗湿 。两方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之功,加强了疗效,临床效果满意 。
【病案举例】
(1)患者林某某,男,42岁,因大便秘结而诱发肛内短时间刺痛,灼热下坠,便时加重,大便每2~3天一行,质硬,粪便带有少量鲜血,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肛门镜下见肛窦及肛瓣充血、红肿,指诊肛窦明显压痛,无波动感 。血常规检查:WBC:11×10/L,N%:70%,L%:28%,M%:2%拟诊为肛窦炎,证属湿热蕴结 。治以清热解毒利湿 。方用五神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茯苓20g,银花30g,车前子15g(布包),牛膝10g,紫花地丁20g,黄连9g,黄芩6g,黄柏6g,大黄10g(后下,枳实10g,日1剂 。高锰酸钾(PP粉)2g,分20次坐浴 。服药剂后症状消失,肛门镜检查见肛窦充血、红肿消退,指诊无压痛,临床治愈 。11按:肛窦炎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湿热内生,下注大肠;或腹泻无度,毒邪侵入肛窦;或大便硬结或粪中异物擦伤肛窦染毒,湿热毒邪蕴结不散,经络阻滞而成 。五神汤中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茯苓、车前子利水渗湿,牛膝引药下行;黄连解毒汤中黄连、黄柏清热燥湿解毒,黄芩、栀子清热泻火两方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之功,使湿热清,毒邪祛,经络通,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
(2)张某某,男,19岁,2001年6月20日初诊 。患者既往无肛门疾患史 。近3天来无明显诱因,患者自觉肛门坠胀疼痛,大便干结时尤甚,无便后出血 。无肛内物脱出 。检查:肛外平整,肛内指诊有肛门紧缩感 。肛内后侧正中齿线处可触及一小结节,约0.3cm×0.3cm大小,压痛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为肛窦炎 。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蕴结魄门 。治拟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方选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化裁,药用黄连6g,黄芩、黄柏、大黄、山栀、泽泻、川牛膝各10g,银花、野菊花、紫地丁、蒲公英、苡仁各15g,上药煎服1周后复诊,肛门坠胀疼痛明显减轻,大便已调,肛门指诊仍可触及小结节 。治宗前法,上方续服1周,症状消失,肛门指诊正常,后随访无复发
按:肛窦炎与大部分肛肠疾病的发生有关中医学认为,本病乃湿热蕴结肛门所致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上方以黄连为主药,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黄芩泻上焦之火兼泻肠热;栀子通泻三焦之火;黄柏、苡仁川牛膝清热化湿;银花清解毒、消散疮肿;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清热解毒;大黄泻火解毒,活血化瘀;泽泻祛风利湿,降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