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加减治慢性肾炎医案

【病案举例】
案1
戴某 , 36岁 , 1982年3月4日初诊 , 患者于半年前以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住院 。入院时尿蛋白(++++)并伴少量颗粒管型 。西医应用大量强的松、抗生素治疗 , 病情经常反复 。刻下尿蛋白仍在(+)~(++)之间徘徊 。自觉饮纳尚可 , 但心烦易怒、夜寐欠佳、腰膝酸软 , 转求中医治疗 。诊得二脉浮弦而数 , 舌红绛 , 苔薄黄 。
辨证:肾阴不足 , 相火亢盛 。
::治则:滋阴降火 。
处方:肥知母10g , 黄柏10g , 生地25g , 山药15g , 山萸肉10g , 丹皮10g , 泽泻8g , 茯苓12g , 怀牛膝12g , 炒枣仁12g , 远志10g , 桑螵蛸10g , 5剂 。
3月10日二诊:药后能安卧 , 心烦气躁之症大减 。测尿蛋白已降至微量 。上方去炒枣仁、远志 , 续服十剂 。3月20日查房询问诸症已除 , 略感腰仍有酸软微乏力 。此属肾水耗损太甚之故 , 嘱出院继服六味地黄丸一年 , 平时多食富含蛋白质之鲫鱼汤 , 避免感冒及劳累 , 房事须节制 。后追访已愈 , 恢复正常上按语:本案例系先由西医诊治 , 因服用大剂量激素 , 导致肾阴愈亏 , 相火愈旺 。虽然大剂量激素疗法对肾炎有一定疗效 , 但似对肾阳虚者效果较好 , 对肾阴虚者则起煽风助火之虞故本例用知柏地黄汤加味 , 一则滋阴 , 二则降火 , 能迅速取得效果 。
案2
张某 , 女 , 39岁 , 1996年11月9日就诊 。主诉尿检发现异常伴浮肿1个月 。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眼睑及双下肢凹陷性浮肿伴头晕耳鸣 , 精神疲倦 , 腰酸腰痛 , 食欲不振 , 恶心欲呕 , 舌淡苔薄白 , 脉沉细 。查尿十项示蛋白(++)红细胞(+++) , 投以生、熟地各15g , 山肉15g , 怀山药30g , 茯苓10g , 泽泻10g , 丹皮10g , 车前子15g , 地龙干15g , 猫须草30g , 生黄芪15g , 蒲公英15g服15剂后浮肿症减 , 头晕耳鸣 , 精神疲倦 , 腰痛腰酸、食欲不振 , 恶心欲呕等症也减 , 复查尿十项示:蛋白(+)、红细胞(+) , 继服上药20剂 , 复查尿十项示正常
【六味地黄丸加减治慢性肾炎医案】按语:慢性肾小球肾炎在中医中属阴水范畴 , 多由劳倦、体虚所致 , 病变在脾肾 , 为脾肾两虚 , 气化不利 ,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液 , 脾虚则运化水液功能失常 , 故水液泛肌肤出现浮肿 。肾的气化作用是调节水液代谢平衡的中心环节 , 肾虚致使肾的封藏功能失凋 。本病症见头晕耳鸣 , 精神疲倦 , 腰酸腰痛为阳虚未复 , 阳损及阴 。因此 , 本例在滋阴补肾的同时佐以健脾利水之品 , 使脾肾功能得以健全 , 浮肿得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