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者发现了这道暗流,于是先抑后扬地写夷陵之战 。通过不断强化“书生”形象,暗示读者陆逊是不懂军事、缺乏实操、个性懦弱的的书呆子;充分铺垫后,才写他一招火烧连营,大获全胜 。这种写作策略相当有效,将陆逊的城府、刘备的轻敌,定格于历史与文学交错的高光时刻 。
话说回来,陆逊的传记里,其实找不到他曾出身儒生的直接证据 。
不过,夷陵之战奠定了陆逊在孙吴的地位,权力稳固后,他便常对治国发表意见 。他厌恶法家的施政理念,建议缓刑罚、宽租赋,并规劝君主及皇子览经典、遵仁义、黜小人 。
这些主张表明,陆逊推崇礼教与德治,是典型的儒家士大夫 。这样看来,即便无法证明他的儒生背景,“书生”之于陆逊也不失为一个恰当的侧写 。
而孙权完全相反,喜爱酒宴、打猎、冒险、恶作剧和一切奇异事物,视儒家教条的框束为无物 。王永平更直指孙权在政治上崇拜曹操,向往法家专制统治 。尽管陆逊时常劝谏,孙权却不以为然 。
陆逊和孙权的矛盾——或者,用许多历史学家的话说,江东大族和孙氏政权的矛盾——在他们的晚年总爆发:孙权想改立储君,以丞相陆逊为首的许多朝臣则强烈反对 。
这场冲突长达数年,身处漩涡中心的陆逊态度激烈,丝毫不肯退让,为了原则宁愿彻底得罪孙权,甚至付出生命 。
冲突的深层原因,学者早已从不同角度作过剖析 。很少被提到的是,回望早年那个身段柔软的背影,此时的陆逊有些东西一以贯之,换个角度看又好像变了个人似的 。
“疏迟”吗?
似乎有一点 。
“忍辱负重”吗?
几乎不再 。
“书生”吗?
作者丨张哲
编辑丨李阳
校对丨柳宝庆
推荐阅读
- 采石之战是哪个朝代的?采石之战的简介及影响
- 大唐最悲壮的战争 睢阳之战6000人对抗13万
- 街亭之战简介 街亭之战诸葛亮为何会失败?
- 荥阳之战 曹操军事生涯中最惊险的的一仗
- 金积堡之战最后是由哪一方大获全胜呢?
- 田单乐毅的交战 田单即墨之战简介
- 夷陵之战简介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夷陵之战介绍
- 大唐定鼎的决定一战 且看李世民的灭郑夏之战
- 赤壁之战后被冤枉千年的三国名士是何人
- 蒙古西征之战 黄色旋风席卷欧亚大陆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