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倒流一千八百年,刘备和陆逊的军队正紧张对峙 。
乱世鲜有太平日子 。为了替关羽报仇并夺回荆州,刘备一改讨伐汉贼的核心战略,对昔日的盟友孙权挥师相向 。刘备派人开辟通路,联络异族,策反郡县,挑衅敌军 。另一边,陆逊受孙权委派,在夷陵坚守不出,遭遇麾下将领们群起质疑 。刘备看起来胜券在握 。陆逊还在等待时机 。战争的结果经由《三国演义》而广为我们所知 。尽管在前八十回中出现了数次,陆逊的形象始终隐在雾中 。直到夷陵之战前夕,他才郑重现身 。不过,回目仍用“书生”来指代他(“守江口书生拜大将”);仿佛只有击破刘备,此人才配拥有姓名(“陆逊营烧七百里”) 。不妨继续深入检视文本,看看陆逊是如何登场的 。作者略施小技,先铺陈一番他人的评价:阚泽举荐他,称之为“儒生”;张昭蔑视他,称之为“书生” 。用词略有差异,后文会讨论到 。激烈的辩论制造了一种屏息静待的氛围 。仿佛一场演唱会,张昭之类的老牌明星依次登台,却只是暖场嘉宾 。这使人充满好奇,舞台中央将要出现的新一代超级巨星,究竟是什么样 。演出开始,陆逊从天而降 。作者不轻易写人外貌,对陆逊却费了一点笔墨:“身长八尺,面如美玉,体似凝酥”(后四字见于嘉靖本,毛本无),从身材、面容、肤质,多维度刻画这位新角色 。这是中国古典文学常见的修辞,微夸大,略含糊,赋予读者自主想象的空间,不过未见得高明 。因为诸葛亮出场时,外貌也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的套话 。高挑却不魁梧,俊美但不阳刚,算是某种对书生身份的刻板印象 。可以看出,作者毫不掩饰地利用任何机会,给陆逊贴上“书生”标签,并一再强化它 。既然如此,本文就以“书生”二字为线索,来讨论作者为什么采用这种策略写作,以及现实中的陆逊是否真是书生 。
文章图片
共识
先来看什么是“书生” 。三国时代,“书生”的意思比后来窄一些,特指儒生 。例如:
(赵)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间,博览书传,历史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 。”(书生一作诸生)
在以知识与才华闻名的魏文帝曹丕面前,使者赵咨把自己效命的孙权描绘成一个酷嗜读书的人,但强调他的特殊喜好在于“奇异” 。根据其他已知的史料,孙权对术数、逸闻、志怪、新兴宗教之类的神秘事物抱有异常兴趣,看来赵咨的话并非空谈 。
不过,赵咨是通过矮化死读儒家经典的书生,来赞美孙权知识广博,并暗指孙权在这方面完全不输曹丕 。采用这样的话术,说明在赵咨和听者曹丕之间,早已存在一种默认的共识:“书生”,经常是暗含贬义的字眼 。
除了读书死板、狭隘,“书生”通常还有一个更负面的烙印,即军事上无能 。如:
(孙)权以(严)畯代(鲁)肃,督兵万人,镇据陆口 。众人咸为畯喜,畯前后固辞:“朴素书生,不闲军事,非才而据,咎悔必至 。”
又如:
(魏明)帝论伐蜀事,(杨)暨切谏 。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谦谢曰:“臣出自儒生之末,陛下过听,拔臣群萃之中,立之六军之上,臣有微心,不敢不尽言 。”
曹睿轻视杨暨的军事见解,即便已经任命杨暨为中领军这一重要武职,仍称他为“书生”,个中的歧视意味不言自明 。另一方面,杨暨答得不卑不亢,承认自己的出身,也感恩曹睿的提拔,令自己由文职转武职 。此处,杨暨用相对中性的“儒生”,悄悄替换了曹睿口中显着贬义的“书生”一词 。
严畯固辞,杨暨切谏,态度一个消极一个积极,背后却隐含了同样的逻辑:“书生”必然不擅长军事 。这种普遍认知无需特地说破,潜伏在这两个汉字的缝隙间,世代流传 。直到《三国演义》的年代,“书生拜大将”的回目仍是利用上述反差,为戏剧性的反转暗藏伏线 。
示弱
当代人对陆逊那种白面书生的印象,并非罗贯中或别人的创造 。陆逊本人的确用“书生”自称,而且不止一次 。在给关羽的信里,陆逊写道:
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 。
疏迟,即迂阔、迟钝,对现实事务不了解,不擅长 。如此措辞,正符合自称的“书生” 。编剧罗周等人敏锐地指出,陆逊的书信“没有生僻字,辞藻也谈不上华丽”,“句式整齐” 。这些文义之外的特征似乎也强化了写信者平庸、死板的形象 。
推荐阅读
- 采石之战是哪个朝代的?采石之战的简介及影响
- 大唐最悲壮的战争 睢阳之战6000人对抗13万
- 街亭之战简介 街亭之战诸葛亮为何会失败?
- 荥阳之战 曹操军事生涯中最惊险的的一仗
- 金积堡之战最后是由哪一方大获全胜呢?
- 田单乐毅的交战 田单即墨之战简介
- 夷陵之战简介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夷陵之战介绍
- 大唐定鼎的决定一战 且看李世民的灭郑夏之战
- 赤壁之战后被冤枉千年的三国名士是何人
- 蒙古西征之战 黄色旋风席卷欧亚大陆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