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竟只知奥数了!!
《小欢喜》中 , 为了让林磊儿上清华 , 方圆夫妻竟然要卖房 。
许多孩子一脸黑人问号:亲 , 如果清华学费不是百万起 , 勤工俭学了解一下 , 助学贷款了解一下呗!
《三十而已》虽不是讲教育 , 却将教育焦虑推到了天花板 。
顾佳为了让儿子上好的幼儿园 , 花能买一套房的价钱买个包 , 跻身上流交际圈 。
院长不禁疑惑 , 难道这个幼儿园有“直通北大清华”的服务?
咱就是说 , 教育的本质是培育人 。
为什么只一味地展现家长的教育观念 , 夸大中产阶级的家庭金钱比拼 , 父母“鸡”“佛”教育观念的撕扯等 。
而忽略了孩子的学习困境和成长蜕变?
比教育还难的恐怕只有买房了 。
聚焦买房的国产剧不算多 , 但部部都扎心 。
除了热度较高的《蜗居》 《心居》外 , 还有《买房夫妻》 《房奴》。
从剧名就能看出主人公的生活不易 。
都说愚公移山难如登天 , 你让愚公买套房试试?
《蜗居》里 , 几套房折射了人性的复杂和凉薄;
《买房夫妻》因为执念最终婚姻破裂;
《房奴》将普通人买房的无奈体现得淋漓尽致;
《心居》则是点出了绝大多数国人对房子的态度 , 买房=心安 , 却容易顾此失彼 , 自我迷失 。
要说这两年国产剧的新宠 , 那必须是女性题材 。
“她经济”的崛起 , 让一些想挣女生钱的资本打造了一系列所谓满足女性诉求的“她题材” 。
但女性观众到底是被满足了 , 还是更焦虑了呢?
看了的都懂 。
《三十而已》的顾佳 , 颜值身材能力各个在线 , 却仍然逃不掉老公出轨 , 大战小三的戏码;
《北京女子图鉴》中 , 北漂逐梦的陈可依独立好强 , 然而三份工作都要依靠男人才能得到;
《流金岁月》的朱锁锁找到理想工作 , 是因为跟老板女儿长得像(这也算另一种意义上的靠爹妈??)
《都挺好》的苏明玉和《安家》的房似锦虽然感情顺遂 , 事业有成 , 也逃不了原生家庭拖后腿 。
看完这些“她故事” , 不禁感慨一句:
咱当代女性就不配拥有平淡的幸福吗?!
绝大多数女性题材作品仍然停留在聚焦表层矛盾 。
利用扁平化的负面角色 , 建立对面 , 增加戏剧性 , 引发讨论 。
却无法真正令人共鸣 。
毕竟 , 同时遇上爹不疼妈不爱 , 男朋友出轨、闺蜜是小三 , 工作被穿小鞋、回归大杀四方的人生 , 也不是随便谁就能拥有的 。
你要说电视剧里的事情在现实中不会发生 , 当然不是 。 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 , 但远没有生活狗血 。
但大多数国产剧的问题在于 , 还没能把故事讲清楚、说好看 , 就抱上了“贩卖焦虑”的大腿 , 在致郁观众的路上越走越远 。
究其原罪 , 第一是视角悬浮 , 缺少真正的小人物 。
看内卷神剧《小舍得》时 , 观众看着主角们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 却很难替他们着急 。
因为他们要么手握价值不菲的学区房 , 要么工作体面不差钱 。
我等凡人还是操心一下自己晚上吃啥吧!
其次 , 过于戏剧化导致情节失真 。
《心居》整部剧最大的矛盾冲突就是姑嫂不和 , 两人从第一集就斗得不亦乐乎 。
结果到了大结局 , 不仅强行让两人握手言和 , 还彼此告白 。
冯:“我一直最佩服的就是你!”
顾:“这么多年你为顾家付出了很多!”
Excuse me? 之前你死我活的 , 是让观众看个寂寞吗?
最后 , 打着女性题材的幌子 , 本质却是男性凝视下的女性刻板印象 。
比如母亲天生具有奉献精神 , 初恋总是清纯甜美 , 妻子就该贤良淑德等等 。
虽然大多数国产剧中的女性 , 不再像《娘道》里的女主一样哭着闹着要给丈夫生儿子那么离谱 。
但仔细琢磨 , 价值观仍存在相似固化 。
比如《小时代》 《七月与安生》 《我的前半生》等剧中女性的友谊 , 默认以男友为中心 。
好好的姐妹花 , 变成了扯头花 。
这也是为什么网友一听说《我的天才女友》要翻拍国产后 , 立马哀嚎一片:
还女性友谊一片净土吧!
推荐阅读
- 女子为卖房和客户发生关系,拍视频被发现要求赔偿7万:不讲道德
- 2019年,残疾男子贷款为女子购房,事后被拉黑还被骂:有病,恶心
- 江西女子借了母亲3万,十年后还14.6万,母亲称:还差10万
- 90%购房者都曾遇到过这5大产权纠纷,你还不注意吗?
- 哥哥结婚六年还没买房,妹妹拒绝出钱帮他买房,竟遭到父母起诉
- 子女以自己的名义出售父母房产,房屋买卖合同是否有效
- 男子在桥洞下定居,决定不娶妻不买房,网友:实在是羡慕
- 66岁阿姨相亲71岁大爷:我儿买房差50万,你是给出钱还是出房子?
- 58岁大爷和45岁大姐同居一年,大姐要30万给儿子买房,大爷不愿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