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能不能别发疯了?


国产剧能不能别发疯了?


文章图片


国产剧能不能别发疯了?


文章图片


国产剧能不能别发疯了?


文章图片


国产剧能不能别发疯了?


文章图片


国产剧能不能别发疯了?


文章图片


国产剧能不能别发疯了?


文章图片


国产剧能不能别发疯了?


文章图片


国产剧能不能别发疯了?


文章图片


国产剧能不能别发疯了?


文章图片


国产剧能不能别发疯了?


文章图片


国产剧能不能别发疯了?


文章图片


国产剧能不能别发疯了?


文章图片


国产剧能不能别发疯了?


文章图片


继路透式诈骗、片花型诈骗、嗑CP诈骗后 , 国产剧又添“诈骗”新类型——剧名式诈骗 。
一看剧名 , 《亲爱的小孩》 , 温馨暖意 , 扑面而来 。
再看剧情 , 救命 , 一股寒意从脚底板窜到天灵盖 。
感受一下令人窒息的生育三连——
老婆就要生了 , 生死一线的紧张时刻 , 老公却毫不紧张 , 甚至在家喝酒、看球、睡大觉;



老婆好不容易生下孩子 , 在丈母娘电话催促下终于赶去医院的老公 , 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关心老婆孩子 。
而是着急忙慌地偷偷拿着胎盘 , 送去给自己的妈妈做大补馄饨;



好不容易熬到了坐月子 , 却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至暗时刻 。
婆婆是麻将狂人 , 烫头抽烟一个不落 , 带起孩子来马虎大意 , 人还固执 , 大道理一套一套的 。
生前说自己包揽一切的老公 , 生后理所应当做起了甩手掌柜 , 没给孩子换过一次尿不湿 。
每天半夜喂奶哄睡时只有自己 。
真·生前太后待遇 , 生后丧偶育儿 。



仅仅几集 , 就把一个女性生育前后的困境与不安揭露无遗 。
难怪观众大呼真实、压抑、再也不相信婚姻......
也可能是因为太过真实 , 《亲爱的小孩》遭到了“贩卖焦虑”的批评 。
有一说一 , 将贩卖焦虑简单粗暴地等同于劣质剧 , 我觉得帽子戴的太高了 。
但不可否认 , 近年来的确有很多国产剧将焦虑当成“流量密码” , 试图通过集体情绪 , 制造话题和热度 。



教育、买房和独立女性生活 , 绝对是国产剧焦虑重灾区 。
先说前几年火得不行的教育题材——
孩子们还没成为打工人 , 就早早体验到了内卷的滋味 。



从“小系列”三部曲《小离别》《小欢喜》和《小舍得》 , 到《少年派》 《虎妈猫爸》 《陪你一起长大》等 。
无一例外不把升学、考试、学区房、培训班等老生常谈的问题摊开面前 。
这边教育部大力提倡教育双减 , 那边电视剧告诉你教育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

《小舍得》里 , 一个班只有四个学生没上奥数班 , 奥数成了孩子们的交友砝码和新型攀比对象 。
是奥特曼没有光了 , 还是迪士尼公主全跑光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