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的金融投资“哲学”——资金管控即“求存”


索罗斯的金融投资“哲学”——资金管控即“求存”


文章图片


索罗斯的金融投资“哲学”——资金管控即“求存”


文章图片


索罗斯的金融投资“哲学”——资金管控即“求存”


索罗斯的金融投资“哲学”——资金管控即“求存” 。 身为一个基金管理者 , 为什么会学哲学?在很多金融从业者看来 , 有两个理由 。 第一个理由 , 是为了看懂索罗斯的名著《金融炼金术》 。 它是有志的金融交易者大多会拜读的一本书 , 大家祈求读完之后可以在金融市场上“炼金”有成 。 斯坦利·朱肯米勒正是看了这本书后 , 向索罗斯毛遂自荐 , 成为他的得意门生和最佳搭档 , 这才有了他们一起并肩作战、“击败”英国央行的传奇故事 。
只可惜 , 《金融炼金术》晦涩难懂 , 大部分人难得其门而入 。 其实原因很简单 , 索罗斯在书中用了大量哲学术语说明与金融市场相关的知识 。 因此 , 学哲学即是读懂《金融炼金术》的捷径 。
第二个理由 , 欧美国家有很多人非常赞赏古罗马帝国皇帝的领导风范 , 而很多古罗马帝国皇帝都是在哲学的熏陶下长大的 。 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贤君”中的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 。 有一次教训廷臣时 , 他说:“过了今生今世 , 人就再也得不到什么来生来世 。 眼前的人生 , 对谁都无二致 。 我们浪费的或得到的 , 恰恰都是正在飞逝的光阴 。 ”为了在金融市场中获利 , 也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 很多金融从业者都认为学哲学是必经之路 。

学哲学 , 不只让人读懂了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 , 还带来三个丰硕的礼物 , 它们分别是:在金融市场中的巨大获利、良好的精神状态 , 以及稳健的企业经营策略 。 哲学带来的第一个礼物——在金融市场中的巨大获利 , 让从业者实现了财富自由 , 当然也让他们获得了免于各种恐惧的自由 。 因为自由不是为所欲为 , 而是有权利对许多事情说“不” 。 回想当初这些人闯荡金融市场时遇到的几个关键点 , 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 , 一个是“求胜” , 一个是“求存” 。
尽管利字当头 , 但人们选择的依然都是“求存” 。 我们都知道 , 索罗斯在1987年的股灾中选择了止损 , 尽管卖在美股的最低点 , 让他损失惨重 。 在事后记者的访问中 , 索罗斯说 , 如果再让他选择一次 , 他仍然会选择止损 , 因为 , “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 这是索罗斯投资的核心思想 , 而他也将这个原则坚守了数十年 。
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是在2014年 , 大陆地区的股市开始暴涨 , 一年的时间 , 沪深300指数从最低的2100点左右 , 上涨至5380点 , 涨幅超过150% 。 当时 , 愈接近“风暴”核心的人 , 愈难察觉泡沫就快破裂了 , 投资人不断地催促人们“多买一点呀”“为什么你们不多买一点呀” 。 还有投资人说 , 他们自己交易的报酬率很高 。 在最后的疯狂涨势中 , 股市的涨幅远超人们的想象 。 但在股市暴涨的最后一个月 , 明智的从业者依然坚持减仓 , 投资人对此很不理解 , 给了他们许多压力 , 但他们很开心坚守了自己的交易原则 。 因为“疯牛”仅仅持续了一年 , 便发生了股灾 。

股灾初期的短短三个月内 , 沪深300指数从最高5380点 , 暴跌45%到2952点 。 然而 , 下跌45%可不只是45% , 因为民间市场流行配资 , 1元钱可以借到5—10元钱(尽管一年要加18%的利息) 。 多头的暴跌必然是因为多杀多 , 一个人因为亏损被强制平仓 , 而这个人被强制平仓引发另一个人被强制平仓 , 于是产生了雪崩效应 。
在那段恐慌时期 , 有超过5000只私募基金击穿止损线 , 从而结束清盘 , 很多基金亏损甚至达到了70%—90% , 而我们的20多只基金没有任何一只因为击穿止损线而清盘 。 在这次股灾中 , 明智的金融从业者们的平均亏损率只有5%—6% 。 很庆幸 , 他们还是坚守了自己的原则——宁走十步遥 , 不行一步险 。 我们选择了“求存” , 而不是“求胜” 。
回想当初 , 这些人只凑了100多万元新台币闯荡大陆地区的金融市场 , 经过数年 , 成功管理了超过100亿元新台币的资金 , 也拿到了大陆地区私募基金的牌照 。 若没以这样的“求存”哲学 , 或许今天他们也没有机会跟大家分享这些想法 , 也不可能实现财富自由 。 但“求存”这个理念亦如苑老师所说:“生存哲学 , 是没有书籍、只有生活的哲学 。 ”这是经验的哲学 , 必须要身历其境 , 细细体会索罗斯少年时期逃离纳粹追杀的经历 , 并对照自己面对困境的经验 , 或许才能体会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