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张家界门可罗雀,旅游业春风难度( 三 )


施力的几个年轻同行做起了直播 , 他有点羡慕 。 各大视频平台上 , 导游们会选择某个景区 , 自己去走路线 , 向外界介绍张家界的风景 。
一位导游说 , 直播的目的不在于赚钱 , 而是增加自己的名气 , 方便以后接待更多的游客 , “有些粉丝被我的视频吸引了 , 以后来可能会直接联系我” 。
值得关注的是 , 张家界将承办首届全省旅游发展大会 。 据此 , 张家界将在3月至年底举办近30项国际国内“旅游+”、“+旅游”活动 。 官方调度2亿元财政配套资金 , 推出支持旅游市场主体复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 。
实际上 , 在文旅部《关于抓好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纾困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后 , 救市已成为各地统一动作 。
苏州日前下发通知 , 旨在切实减轻旅行社经营的现金压力 , 激发旅行社活力;厦门出台纾困解难措施 , 其中明确 , 旅行社组织游客赴厦门旅游最高可获200万元奖励;云南多部门助力旅游企业渡难关 , 对当地旅游企业阶段性实施缓缴失业保险政策 。
在携程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致宁看来 , 一系列政策释放出三大积极信号:“针对大部分旅游企业资金吃紧的痛点 , 减税降负成为政策纾困的首要出发点;完善旅游企业承接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活动实施细则 , 有望为旅游企业开辟新的市场;科学精准的防疫政策将得到更加有效贯彻 , 助力旅游业复苏 。 ”
与此同时 , “跨省团队游熔断机制”有望适时调整 。 今年以来 , 调整“跨省团队游熔断机制”的呼声逐渐高涨 。 省内一地出现疫情 , 全省团队游瞬间熔断 , 从供需两端冲击着市场回暖的信心 。
对于这一点 , 文旅部也在相关通知中给出了承诺:将进一步完善旅游领域疫情防控措施动态调整机制 , 根据疫情形势 , 适时研究调整相关措施 。
张致宁说 , 大胆预测 , 当上海和吉林的疫情得到全面控制 , 当黄浦江和松花江畔再次出现熙熙攘攘的景象 , 或许“跨省团队游熔断机制”将会调整为“跨市团队游熔断机制” , 更加科学精准的防疫政策将在2022年的旅游业得到推广和应用 。
疫情之后 , 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4月6日 ,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有关发布会上表示 , 已经到来的第二季度 , 城乡居民仍将保持较高的出游意愿 , 消费决策更加谨慎 , 存在局地暂时回调的可能 , 但是旅游市场波动复苏趋势不会改变 。 如果疫情在4月中下旬得到全面控制 , 过去27个月积累的出游力可能让旅游市场走出3月份的“倒春寒” , 并带来一个令人期待的“小阳春” 。
在综合研判的基础上 , 他预计2022上半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为19.08亿人次 , 国内旅游收入为1.71万亿元 , 同比会有小幅的正增长 , 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2%和61% 。 上半年出入境旅游预计保持去年同期水平 。
其中 , 未来3个月内 , 本地和近程旅游、跨省市旅游意愿分别为52%和34.7% , 近郊旅游涨幅明显 , 同比增加8.5个百分点 。
实际上 , 短途游、城市周边游和本地休闲带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活跃度上升 , 这也是疫情以来的一大变化 。
在旅游业内人士李佳看来 , 每次危机也伴随着新的变化和机遇 。 疫情之后 , 游客的旅行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 动辄一周以上的长途“旅游”被拆分成了若干段两三天的“出门玩” , 以周末游、周边游的“微度假”正在成为旅游消费市场的全新增长点 。
不久前 , 旅游社交平台马蜂窝发布的报告也提到 , 在出行半径受限的时候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转而挖掘旅行的“深度” 。 如何在“老地方”玩出“新花样” , 成为他们竞相追逐的目标 , 基于兴趣和社交的玩乐体验在今年获得了空前的关注 。 观星露营、尾波冲浪、飞蝇钓等等 , 这些热门玩法正在成为旅行者们的追捧 。
“玩得新潮、玩得精专 , 比抵达一个目的地浅尝辄止更吸引年轻人 。 ”李佳说 , 疫情影响了国内外的长途旅游 , 另一方面 , 也明显促进了旅游消费的升级 , 使得这两年的消费呈现出高品质、重体验的新趋势 。 旅行者不再期待传统的打卡拍照 , 而更在意旅行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 也就是说 , 怎么玩比去哪玩更重要 。
实际上 , 旅游从业者们也已敏锐地洞察了这一趋势 。 李佳举例 , 一些民宿根据当地特色 , 衍生出了美食寻味、田园采摘、手工制作、非遗体验等项目;红色景区通过形式丰富的沉浸式体验贴近年轻人的偏好 , 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等;一些导游也不再只限于过去的带团旅游 , 开始通过一技之长 , 如深度讲解博物馆、专长登山潜水等 , 适应中高端消费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