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号进入返回飞行段之前需要进行两次调姿 , 第一次调姿飞船以飞行方向为基准沿逆时针方向偏转90度 , 而后分离轨道舱;第二次调姿继续沿逆时针方向偏转90度 , 此时推进舱朝向飞行方向 , 同时飞船俯仰角进行调整 , 随后轨道控制发动机点火约2至3分钟进行制动减速 。
神舟十三号第一次调姿
神舟十三号分离轨道舱
神舟十三号第二次调姿
神舟十三号轨道控制发动机开机
完成制动减速任务后就意味着进入返回飞行阶段 , 此时返回舱转为面向地球一侧 , 之后飞船进入时长约10分钟的滑行段 , 地面也发出了第一次落点预报 。 在返回舱降落地面之前总共有4次落点预报 , 以服务返回舱回收与航天员搜救任务 。
返回舱朝向地球一侧
再之后就是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 。 值得一提的是 , 与联盟飞船返回采用三舱两两同步分离方案不同 , 我们的神舟是先分离轨道舱 , 再分离返回舱 , 后一种方案更加安全可靠 , 规避了各舱段之间的相撞风险 。
轨返分离之际 , 空中搜救分队已经起飞 , 地面搜救分队也已经进入指定地域 。
在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内的三名航天员?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返回舱此时将独自飞行 , 它将建立大底朝前的再入姿态与弹道 , 之后历经气动减速、降落伞减速、返回舱动力系统钝化、抛大底、着陆反推发动机点火缓冲等一系列操作 , 并最终实现软着陆于东风着陆场 。
气动减速过程中返回舱需经受超过1000摄氏度的高温烧蚀
气动减速过程中还将经历通信中断的“黑障区”
返回舱弹出引导伞
引导伞拉出主伞
面积约1200平方米的主降落伞充气张开
返回舱抛大底
返回舱钝化 , 释放剩余推进剂 。
反推发动机点火缓冲
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的最终着陆成绩非常出色 , 返回舱呈直立姿态着陆于地面 , 上一艘呈直立姿态着陆的神舟飞船是十六年前的神舟六号 。
呈直立姿态着陆的神舟十三号返回舱
呈直立姿态着陆意味着返回舱着陆后没有翻滚 , 航天员着陆安全性与舒适性更佳 , 此着陆姿态也是重复使用要求的无损着陆的一个先决条件 。
不过 , 神舟飞船返回舱并非是按照无损着陆要求进行的设计 , 但是 , 此前神舟飞船也进行了部
两年前 , 搭乘长征5B遥一火箭首飞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就是一款基于返回舱重复使用设计的新载人飞船 。 该型飞船返回舱采用了基于气囊缓冲的无损着陆技术 , 预计再有4年左右时间新一代载人飞船将具备载人飞行能力 。
基于气囊缓冲方案呈直立姿态着陆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
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着陆后 ,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先后成功出舱 , 需要注意的是 , 航天员出舱流程与神舟十二号相比有一个显著的不同 , 此次出舱没有出现三名航天员在着陆区并排坐接受身体检查的画面 , 而是依次出舱分别进入医监医救车 , 此环节设计的变动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
神舟十三号01航天员翟志刚出舱
此前神舟十二号着陆后三名航天员并排坐接受身体检查
神舟十三号01航天员翟志刚进入医监医救车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完成意味着天宫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飞行任务圆满收官 , 很快我们就将进入“在轨组装建造阶段” 。 目前执行天舟四号发射任务的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已经进驻文昌航天发射场 。
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抵达文昌航天发射场
在轨
届时 , 天舟四号与天和一号核心舱后向对接口对接 , 神舟十四号与天和一号核心舱径向对接口对接 , 问天号实验舱Ⅰ与梦天号实验舱Ⅱ先后与天和一号核心舱前向对接口对接 , 并分别转位对接至第四象限与第二象限的侧向停泊口 , 进而完成天宫空间站三舱构型在轨组装任务 。
推荐阅读
- 追逐10年时间!飞船终于抵达40亿公里外的天体,看到了另一种风景
- 神十三乘组返回地面!返回舱直立着地,航天员出舱后如何再适应?
- 《Science》强大而快速的水凝胶执行器!
- 感觉良好三人组,太空出差183天,今天返回地球
- 神十三即将撤离空间站核心舱 或许仅需4-6个小时便可返回地球
- 神舟十三号经典时刻!
- 神十三即将返回!空间站组合体仅剩两舱,天舟三号什么时候撤离?
- 我国航天员需严格选拔,马斯克却能让70岁老人上天,是它更先进吗
- 生物神经元具有精细复杂的形态结构,可以有多种膜电位和离子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