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间有“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一说?

“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就一说其实是说祭祀的时间,不过这一说也有一定的道理 。

【为什么民间有“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一说?】“早清明”这是说清明祭祀只能提早不能推迟,为什么只能提早了:在以前很大一部分都是土葬,葬的地方差不多都山野效外,无人打理,清明节在春季,野树杂草比较茂盛,节前了天气温度不高,像虫蛇一类比较少方便行走,这时祭祀风险比较小 。清明节后气温升高,虫蛇比较活跃风险就比较高了,在祭祀时的行动很不便 。

“晚大冬”大冬是指冬至这一节气,也叫食寒节,在以前人们的劳作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分工的,在什么节气做什么工,一年的劳作到冬至就差不多结束了,也能够看到劳作的成果是否丰收,由于冬至也是寒冬的开始,在这时候会准备食材团聚,一个是庆祝丰收,也会进行祭祀,述说一年来的不易,丰收成果,祈求保佑后人、来年风调雨顺 。为什么是“晚大冬”呢,上面说了一年的劳作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的,到冬至才会结束,有的结果才能去祭祀先人,一年来的五谷丰登 。早祭祀就好像在说自己偷懒了 。冬至也是寒冬的开始,不劳作才有时间,收成有了结果才能有富余给先人烧送衣物钱财渡寒冬 。当然在冬至时节的虫蛇也少,风险不高 。如果提前风险也就高不少 。

“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这一说是祭祀不要在正中午或午后,七月半这时天气炎热,天干物燥 。祭祀时烧送香钱时这火不好控制,要是在早上祭祀气温不高,要安全很多 。气温高:一是虫蛇问题,二是容易中暑,三是用火问题,温差过大很容易引起人生病 。按神话说,先人在七月十四这天回来过节,七月半送走,去世人在阴间不能在阳间太久,便叫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因为中午的阳气最足,亡人受不了,所以祭祀放要放在早上,好让亡人领了香钱早回去 。

以上说法是本人理解的,无依据一说 。各位看官全当幻想小说 。

其他网友观点

自古民间认为阴间的先族亡灵清明前便会外出务工,一直到阴历十月一日后方才返回,只有趁清明前和十月一后,子孙上坟祭祖,逝去的祖宗才能收到 。所以才有"早清明,晚大冬"的说法 。

其他网友观点

解释,早清明,在于春季,一年之季在于春,一年之季在于勤这个道理,晚大冬按南方不讲够,还有七月半人等不到中,按地方不论,没讲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