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重生”,确立灵魂的“神圣性”,“回忆说”证明了灵魂不朽( 二 )


也就是说 , 我们在出生时遗忘的知识 , 通过感官再次获得 , 苏格拉底把通过曾经知道的事 , 而获得知识的认识过程称为回忆 。 既然是认知过程是回忆 , 那回忆的知识是预先已存在了 , 回忆的主体即为灵魂 。
苏格拉底对此的论证 , 主要是为了说明灵魂的先存性 , “灵魂在进入人的肉体以前 , 就已经存在并独立于肉体 , 与肉体不同的是 , 灵魂具有理智的特征 。 ”

人们通过感官才获得各种具体事物的知识 , 而这种绝对的、抽象的概念知识只有灵魂才能获得 , 最终可看出灵魂只有在生前已存在 , 才能获得这类知识 。
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是通过感官 , 比如 , 眼睛、耳朵、鼻子等 , 一看一闻就清楚明白 , 但对于抽象的概念知识只有灵魂——通过理性思维的把握——才能随感官的活动而显现出来 。
没有外界事物的刺激 , 感官便不会发生作用 , 那对事物的知识也不会表现出来 , 进一步表明灵魂的先存性;只有灵魂优先存在 , 才得以有生命 。
苏格拉底认为由于灵魂的这种优先存在 , 经过转世 , 因此死者的灵魂肯定是存在的 , 以方便可以继续出生并生活 。 或许这样的论证 , 虽然对我们来说是不足以信的 , 从各个方面来看 , 都可以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 , 但对苏格拉底来说 , 这种过程是他所享受的 , 他的行为告诉我们他正在做的是“哲学” , 结果不重要 , 重要的是一种思考方式 。

灵魂的真正本性——“神圣性”古希腊人当时所理解的灵魂来自宙斯 , 不朽与神是互通的 , 传统的灵魂不朽观念 , 以一种神话的方式来表达 。 但从苏格拉底开始 , 就不再以神话的方式而存在 , 而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 。
在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中 , 只存在观念和灵魂 , 灵魂与世界的具体事物没有相通处 , 前者属于抽象而纯粹的知识 , 而后者只是感性经验 , 而此特性正好与观念相似 。 灵魂如果要达到固有的“善”就得认识“善”的观念 。
若要想确立灵魂的这种“神圣性” , 我们就必须确立灵魂的真正本性 。
苏格拉底一生的行为 , 都是在告诉世人要怎么“照料”好自己的灵魂 , “照顾”好灵魂的目的 , 在于人最终的理想就是要与神相似 , 那灵魂的“神圣性”部分必定是不朽的 , 从中可看出灵魂的真正本性就是“神圣性” 。

从哲学的理性思辨来看 , 正是灵魂的“神圣性”构成了人的真正本性 , 没有灵魂即没有生命 , 便不成称其为“人” 。 对于人而言 , 身体只是灵魂的一张画 , 人死了 , 只是这张画像毁了 , 而真正的“人”却转身了另外的世界 。
人死后 , 他走向另一个世界的神 , 并接受审判;人成为真正的自己的过程 , 是人成为相似于神的过程 。既然是相似于神的过程 , 那灵魂在本性上是永恒的 , 而非暂时 。 死亡就是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 , 回到观念、永恒的世界 , 因此苏格拉底说哲学所做的一切 , 都是为了迎接死亡 , 意味着死并不是一种恶 , 而是一种最理想的回归 。

苏格拉底想确立的那种“神圣性” , 就促使他不得不追求超越时间、超越易变性的善 , 从而真正的人生 , 自始自终是纯粹现世的、暂时的自我藉以在永恒的表象中改造的过程 。 灵魂的真正本质 , 必须从灵魂所追求的特定的、善的本质的考虑中认识到 , 一个把幸福寄托在为永恒的善而生活的人 , 不可能纯粹是随时间变化的东西 。
苏氏的死、敲响了人类自身试图超越肉体、而达到灵魂的净化、超越有限生命而达到永恒世界的钟声 。
参考内容来源:《斐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