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由于襄樊大水 , 疟疾大肆传播 , 而市面上的抗疟疾药价格极高 , 无法广泛使用 。
1940年左右 , 保康县爆发疟疾 , 死亡人数严重 , 占比20% 。
新中国成立后的1967年 , 国家对疟疾尤为重视 , 将其列为重点解决对象 。 于是一个代号为\"523\"的研究组正式成立 。
最初研究开始时 , 并没有尝试从中医方向出发 , 直到研究一直停滞不前 。 无奈之下只能广纳贤才 , 刚好是屠呦呦接到了这个任务 。
那时屠呦呦年仅39 , 丈夫被迫留在云南 , 女儿堪堪6岁 。 屠呦呦为难之下 , 还是选择将女儿送到父母膝下 , 转身投入科研工作 。
三年的时间 , 屠呦呦和家人聚少离多 。 一次她回家后 , 发现女儿对她就像见到陌生人一样 。 屠呦呦心情复杂 , \"大家\"与\"小家\" , 总是难均衡 。 她只能再次背起行囊 , 奋不顾身勇、往直前 。
多年后屠呦呦面对此事回应:\"既然是任务 , 就应该努力完成 。 \"她将辛酸和无奈掩埋 , 再不提起 。
研究也有瓶颈时候 , 屠呦呦作为组长 , 带着小组不断翻阅古籍 , 走访中医 , 她坚信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一定会化解危难 。
最终 , 屠呦呦从两千多个古方中筛选出六百四十个 , 反复验证后 , 择取其中的一百多个方案 。 但很快 , 实验再次遇到阻碍——最终保留的方案\"胡椒\"虽然抑制力强 , 但对病毒抑杀作用至微\" 。 在无数个夜晚 , 屠呦呦寝食难安 。
终于转机来了 , 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 , 偶然中她看到到晋朝时期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疟疾治疗:青蒿一握 , 以水二升渍 , 绞取汁 , 尽服之 。
在以往的实验中 , 屠呦呦发现青蒿的确能够对疟原虫 , 但效果不佳 。 最大的原因 , 就在于青蒿素的提取 。
屠呦呦灵光一现 , 回到实验室 , 用35℃的乙醚代替水和酒精来提取 。 历经了380次的实验 , 在小心翼翼规避乙醚的危害中 , 在团队失望即将要放弃时 , 实验取得了成功 。 结果显示 , 青蒿素对于疟疾的抑制率达到100%!
无人能想到 , 神奇的中医学竟然真正解决了世界性难题 , 这一举措 , 瞬间引起轰动 。 但遗憾的是 , 屠呦呦的名字被抹去 , 胜利属于大家 。
伟大成就源于坚持不懈40年一晃即逝 。 直到九年前 , 美国生物医学颁奖委员会将\"拉斯克\"颁布给屠呦呦 , 来表彰她的贡献 。 而此奖一直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 , 这时屠呦呦才真正走入大家的视野 。
对此 ,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长饶毅 , 撰写出《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 文章指出:由于\"523\"研究投入了数以百计的科研人员 , 所以最后的成功属于集体 。
在这几十年 , 屠呦呦依旧住在老房子 , 或者普通的生活 。 唯一不普通的 , 是她对医学始终如一的热爱 。 自学医始 , 屠呦呦沉浸在中医学的瑰宝里 , 她最大的心愿是重振中医 , 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 。 如今几年过去 , 她依旧坚守着理念 , 绝不为外物所侵 。
屠呦呦如今已将近90岁 , 无论辉煌与否 , 她始终不骄不躁 , 淡然处之 。 而去年六月份 , 屠呦呦团队经过时间的攻克 , 又不声不响的解决一项大难题——青蒿素的耐药问题 。 记者争相报道 , 屠呦呦却不以为意:\"不过是点滴进展 。 \" 她对医学界的贡献无疑是神级!
如果要问屠呦呦这个名字有着怎样的意义?知乎上一个关于屠呦呦的回答写到:\"科学家的伟大 , 是在于给后人带来希望 。 她拯救的不仅是病患 , 还有无数个怀揣梦想的的女孩 。 她们会相信 , 身为女子 , 也可以创造奇迹 。 \"
我想除了作为科学家的伟大 , 她的身体力行也值得赞扬 。 因为一个人的成就 , 始终源于坚持不懈的努力 。
【中国诺奖“第一人”:屠呦呦的贡献,到底有多了不起?】
推荐阅读
- 屠呦呦与李廷钊:你在事业上披荆斩棘,而我为你心甘情愿做着一切
- 最近还有人比她火吗?
- 屠呦呦 周迅好萌,屠呦呦好飒!“硬核”科学家,把人情世故置之度外!
- 袁隆平 袁隆平对世界影响巨大,为何没有获诺贝尔奖提名? 原因很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