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近来 , 诺贝尔医学奖又公布了新的名单 , 这让人不禁想起五年前的一位同样获奖的唯一一位中国女科学家——中国诺奖\"第一人\"屠呦呦
五年前 , 时年85岁的屠呦呦站上领奖台 。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 , 将为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授予诺贝尔医学奖 , 表彰她在对疟疾治疗\"青蒿素\"的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
有人说 , 屠呦呦团队的价值不是顶礼膜拜就足够 , 她以及她领导下所有科研人员 , 对被挽救的数百万人来说 , 是光明和希望 。 这份殊荣 , 屠呦呦当之无愧 。
\"呦呦鹿鸣 , 食野之苹\"屠呦呦自小家境富足 , 几乎没经历过什么苦难 。
不幸的是在屠呦呦16岁时出现意外 , 她患上了肺结核 , 病情严重 , 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来说很难治愈 。 于是她只能暂时放弃学业 , 在家修养 。
在每每饱受病痛折磨时 , 屠呦呦感到迷茫 , 她不知道死亡什么时候会来临 。 生病的日子太难熬 , 还要一边兼顾着学业 , 期间屠呦呦也想过放弃 , 甚至偷懒想:凭借家世也能过上不错的日子呢 , 没必要辛苦学习 。
每当屠呦呦感到困惑时 , 在外地的哥哥就会写信劝阻她:\"呦妹 , 当你遇到困难 , 不要轻言放弃 。 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 。 \"屠呦呦猛然觉醒 , 她觉得这辈子不能留下什么遗憾 , 于是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 , 并信奉:\"朝闻道 , 夕可死矣\" 。
从那后 , 屠呦呦找到了医学的乐趣 , 一边学习一边治疗 , 在她的积极配合下逐渐康复起来 。 多年以后当她站在领奖台 , 面对记者提问时 , 她说出了这个答案:医术能给人新的生命 , 应该要帮助更多的人 。
一开始 , 屠呦呦之所以选择学医这条路 , 还是因为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 。
屠呦呦的父亲是一名坐诊大夫 , 外公是一名复旦大学教授 , 舅舅也是有名的经济学家 。 初入医科 , 屠呦呦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 , 但她有一股别人没有的执拗劲儿 , 催着她前进 。 对屠呦呦来说 , 只要认定的事 , 就没有回头 。
1951年 , 屠呦呦考上北京大学 , 选择生药学专列 。 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 , 百废待兴 , 医学领域正欣欣向荣 , 西医尤为出众 。 但屠呦呦选择它的理由 , 是希望为被唾弃的中医学正名 , 将中医结合起来 , 发挥更大的作用 。 为此 , 她经常废寝忘食 , 不眠不休的查阅中华古籍 。
在当时的医学领域 , 中医偏方存在许多争议 , 大多数人都保持偏见 , 将它视为糟粕 。 可在屠呦呦眼中 ,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 , 优秀的文化基础 , 同时散发着神秘的魅力 。
屠呦呦认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神医有华佗、扁鹊、李时珍、再到张仲景、孙思邈等 , 这些流传千古的名字 , 以及他们的医术理论和古籍 , 都是无法估量的财富 。
神奇的中医与现代西医疟疾、结核病与艾滋病共称为\"全球最严重传染病\" , 致死率极高、感染人数众多 。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 全球约有2.47亿人有疟疾感染症状 , 其中100万人导致死亡 。 而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 , 因长期使用过后具有抗药性已经无法作用 。
几千年来 , 疟疾和人类的斗争一直在持续 , 一旦患上 , 患者会经历从极寒到极热两种症状 , 痛不欲生 。 作为被全世界关注的疾病 , 疟疾是人类健康最大的隐患之一 。 在疟疾无法通过药物抑制的时期 , 病人只能任由生命消逝 , 痛苦的死去 。
推荐阅读
- 屠呦呦与李廷钊:你在事业上披荆斩棘,而我为你心甘情愿做着一切
- 最近还有人比她火吗?
- 屠呦呦 周迅好萌,屠呦呦好飒!“硬核”科学家,把人情世故置之度外!
- 袁隆平 袁隆平对世界影响巨大,为何没有获诺贝尔奖提名? 原因很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