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花|中国的“死海”:运城盐湖开发4600年,如今为何“退盐还湖”?

芍药花|中国的“死海”:运城盐湖开发4600年,如今为何“退盐还湖”?

文章图片

芍药花|中国的“死海”:运城盐湖开发4600年,如今为何“退盐还湖”?

文章图片

芍药花|中国的“死海”:运城盐湖开发4600年,如今为何“退盐还湖”?

文章图片

芍药花|中国的“死海”:运城盐湖开发4600年,如今为何“退盐还湖”?

文章图片

芍药花|中国的“死海”:运城盐湖开发4600年,如今为何“退盐还湖”?

文章图片

芍药花|中国的“死海”:运城盐湖开发4600年,如今为何“退盐还湖”?

文章图片

芍药花|中国的“死海”:运城盐湖开发4600年,如今为何“退盐还湖”?

文章图片


说起死海 , 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 死海是世界著名的内陆盐湖 , 盐度高达23%~30% , 就连海水鱼也难以在湖中生存 。 在我国的山西省 , 其实也有一个被称为“中国死海”的盐湖——运城盐湖 。

运城盐湖也叫解池、河东盐池 , 该湖自古就是我国的无机盐资源宝库 , 开发历史可追溯到4600年之前 。 作为世界三大盐湖之一 , 运城盐湖总面积多达132平方公里 , 1ml湖水重1.25~1.29克 , 人可以漂浮在湖面而不下沉 。 如今 , “七彩盐湖”已被开发为新兴的旅游景点 , 还成了国家重点保护的生态修复区 。
运城盐湖:中国的“聚宝盆”
运城盐湖是一个古老的内陆咸水湖 , 湖内有五大滩 , 包括东部的鸭子池、汤里滩 , 西部的硝池滩、北门滩以及六小池 。 湖区矿物资源丰富 , “运”字牌无机盐系列还被誉为“中国驰名商标” , 为国内化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隋末唐初 , 盐湖地区的制盐工艺已经比较成熟 , 工艺可细分为集卤蒸发、调配、储卤、结晶、铲出五个步骤 , 即五步产盐法 。 在1958年之前 , 古法制盐是主流的制盐手段 , “人工垦畦 , 天浇日晒” , 生产效率较低 , 食盐产量也非常有限 。

五步法制盐/新华社
到了60年代 , 当地化工企业迅速发展 , 工业开发了20多年 , 湖区商品盐的产量不断飙升 , 但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氯盐的质量逐渐变差 , 杂质越来越多 , 以至于无法满足食品用盐和工业用盐的需求 。 于是在1985年 , 运城盐湖正式停止产盐 , 全面转向芒硝生产——硫酸盐产品取代氯盐 , 这是盐湖开发的一大里程碑事件 。

1990~2020年 , 盐湖的开发进入卤水的综合利用阶段 , 不仅产芒硝 , 还产元明粉、硫化碱、硫酸钡、硫酸镁等多种化工产品 。 根据山西省地矿局214地质队在2007年的勘探数据 , 盐湖保有的固体矿石储量高达2亿多吨 , 硫酸钠储量4084万吨 , 硫酸镁507万吨 , 氯化钠930万吨 , 资源价值相当可观 。

以开发的元明粉为例 。 元明粉是无水硫酸钠的俗称 , 在生产上有多种用途:在玻璃行业 , 元明粉能起到澄清、助溶的作用 , 能有效防止玻璃产生气泡;在印染行业 , 元明粉可用作缓染剂和助染剂 , 效果非常理想 。 此外 , 特制的元明粉还有特殊的用途 , 比如分析纯元明粉还可用作蓄电池的添加剂 。

鉴于突出的经济效益 , 历代人民也都高度重视盐湖的保护 。 各朝代在湖区周边修建了长达58.73公里的禁墙 , 专门用于防御盗贼;湖区外围还修建有防洪体系 , “一渠二河四滩”使得盐湖免于洪涝灾害;历代群众还完善了盐湖的围堰系统 , 围堰有“七十二堰”之说 , 把盐湖分割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池塘 。

总之 , 运城盐湖蕴含着深厚的护宝文化 , 是中国人民的“聚宝盆” 。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 , 当地的生态也受到了高度重视 , “中国死海”有望变成“生命之海” 。
运城盐湖的生物“财产”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 , 能被冠以“死海”称号的湖泊都是“不毛之地” , 但在运城盐湖 , 这种说法并不绝对 。
据统计 , 运城盐湖的动物有150多种 , 绝大多数都是鸟类 , 代表物种有火烈鸟、大天鹅、灰鹤、白鹭、红腹锦鸡等等 , 候鸟数量超过10000只 。 其中 , 火烈鸟是盐湖特有的常客 , 每年7~12月在湖区觅食活动 , 运城也因此成了国内观鸟爱好者的打卡圣地 。 湖区的植物种类相对贫乏 , 只有30多种 , 常见的有翅碱蓬、盐角草、芦苇等耐盐碱植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