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 , 杨峰自豪地告诉大家 , 目前全球拥有两颗以上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国家 , 不超过15个 , 而天仪研究院作为国内一家民营企业就拥有两颗SAR卫星 。
用现在网络流行词形容 , 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杨峰有“凡尔赛”的资本 。 自2016年落户长沙以来 , 天仪研究院已实施14次太空任务 , 成功将25颗卫星送入太空 , 在卫星发射数量和服务能力上领跑中国民营航天 。
2014年11月 , 国务院出台文件支持商业航天发展 , “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 。 从湖南娄底走出来的杨峰 , 一展敢为人先的性格 , 跑步进入商业卫星领域 。
以往 , 卫星的重量多在吨级 , 成本动辄数千万起步 , 研发周期需数年 , 发射成本多以亿元计 。 研发周期短、发射方式灵活、成本大为减少的小卫星 , 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
当民营航天企业纷纷抢占通信和遥感这两个利润丰厚的卫星市场时 , 初创期的天仪却选择了“国家队”无暇顾及、创业团队不想碰的空间科研市场 。 市场不大、利薄 , 却是一条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
杨峰介绍 , 就像企业不用花大价钱购买服务器 , 而是通过云端低成本获取技术服务一样 , 这种科研小卫星 , 为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提供一个太空试验平台 , 灵活高效地开展太空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服务 。
创业从来不是坦途 。 2016年11月10日 , 天仪研究院第一颗卫星“潇湘一号”搭乘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 就在这颗卫星送往酒泉的前一晚 , 技术人员还在排除故障 , 拆了又装、装了又拆 , 解决各种突发难题 。
根据行业内的标准 , 卫星1千克至10千克为纳卫星 , 10千克至100千克为微卫星 , 100千克至500千克为小卫星 。 天仪研究院最初做的卫星属于纳卫星、微卫星 。
2020年12月22日发射升空的“海丝一号” , 重达185千克 , 意味着天仪涉足真正的小卫星领域 。 “海丝一号”卫星已在轨稳定服务超16个月 , 期间多次参与国家级任务 。
今年2月27日发射的“巢湖一号” , 在入轨后一周时间内精准高效地获取首批图像 , 达到国际轻小型C波段商业SAR卫星的最高分辨率 , 证明了天仪SAR卫星已具备批产组网能力 。
在天仪研究院大厅 , “让航天触手可及”几个字十分醒目 。 这一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 6年间 , 天仪研究院从小到大 , 从长沙走向省外 , 还把业务做到了国际市场 。
在杨峰看来 , “航天的成绩都是在天上交的” 。 2022年 , 天仪还将陆续发射多颗SAR卫星 , 并率先在国内实现InSAR技术应用 , 为用户提供精准的定制化卫星遥感服务 , 形成综合高效的全球对地观测和数据获取能力 , 助力我国应急体系建设 。
原载《湖南日报》(2022年4月24日04版)
[责编:徐凯琦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推荐阅读
- 中国航天日:从神一到神十三,探索中国航天背后的云计算力量
- 走出国门的中国航天,各国争相合作
- 1天消耗1700升氧气,中国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氧气怎么来的?
- 解密报告称美曾计划对月球进行核攻击
- 中国航天日:从天宫冲向太阳系边缘
- 天舟货运飞船第三次成功发射,四大技术超越货运龙,太空加油最香
- 美国宇航局正在支持一些冒险的登月任务——是时候了
- 中国站立时间最长的火箭!神箭遥十四候补转正,迎接梦幻太空之旅
- 在世界读书日,我们真的还需要阅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