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东方红卫星超重,周总理告诉孙家栋:不用挂满毛主席像章( 二 )



然而 , 在这段期间 , 美国也没有停歇 。 这两个国家争先恐后地在这一领域发展 , 一颗紧接着一颗的人造卫星不停升空 , 还有一艘又一艘的载人飞船被频频送上太空 。 其实 , 那个时候 , 世界上还有其他国家在这一领域不断发展 。
毛主席:“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 要搞就搞大一点!”
面对国际上的这种局面 , 党中央和毛主席尤其重视 。 于是 , 在苏联发射第一个人造卫星后的第二年 , 毛主席就将这一事情提上了日程 。 1958年5月 , 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中 , 毛主席就有提到 。
他指出:“苏联和美国都已经将卫星抛到天上了 , 接下来我们怎么办?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 我们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 , 赶上并超越世界先进水平!苏联造卫星上天 , 我们也要人造卫星 , 而且还要大一点!”

然而 , 我们国家在这一领域 , 完全可以说就是从零开始 。 当时那个时候 , 我们面临着帝国主义的技术封锁 , 要向与外界进行科技交流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 因此 , 科学院党将研究卫星 , 列为中国科学院1958年的“第一重任” 。
中科院成立了“581”小组 , 这个数字的含义就非常重大 , 意味着这项工程是1958年第一重要的大任务 。 钱学森担任组长 , 赵九章担任副组长 , 小组刚刚成立的时候 , 他们就将卫星的名字想好了 。
就叫“东方红一号” , 完全可以看得出当时他们必胜的决心 。 这一年 , 孙家栋来到国防部一分院的导弹总体设计部 , 他所学的专业是航空理论专业 。 当然 , 这也是他非常头疼的事情 , 尽管航空理论和导弹专业很相近 。
卫星上天 , 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的科研 , 一个是卫星本身的研发 , 另一个是运载它的火箭 。 钱学森正是火箭专家 , 因此 , 他便带着团队从运载火箭研究 , 仅仅在两年后 , 这一小组就取得了初步成绩 。

他们成功研制出运载火箭的实验版 , 并在上海发射成功 。 这一成功 , 让全国上下的民众看到了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的曙光 。 然而 , 关于研发卫星的相关工作会更加艰难 。 要知道 , 当时世界具有发射卫星技术的只有四个国家 。
这些国家研发的卫星体积都非常小 , 毛主席还曾用“山药蛋”比喻美国的卫星 。 我们国家也一直在作出努力 , 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新中国的伟大成就 。 还提出:“不放则已 , 放就放一个世界最大的卫星!”
在这种情况下 , 我们国家的科研人员时时刻刻都顶着巨大的压力 , 甚至为了将这一目标实现 , 大家都日以继夜地工作 。 一直到1968年的10月26日 , 负责卫星研发的赵九章不幸因病殉职 。
然而 , 这项工作还得继续 , 就在这个时候 , 钱学森从众多科学工作者中选中了年轻的孙家栋 。 那个时候 , 他仅仅只有29岁而已 , 在这个领域 , 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年轻分子 。

虽然年纪轻轻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他在我国“东风二号”导弹研发工作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 因此 , 钱学森就向聂荣臻元帅推荐了他 。 经过一番讨论后 , 聂元帅同意了这个人选 。 届时 , 年轻的孙家栋就成为卫星总设计师 。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没有实际意义?
上世纪五十年代 , 与苏联的关系是比较友好的 。 因此 ,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 苏联常常会给予帮助 , 提供了图纸、资料 , 甚至派出了专家前往中国 。 不过 , 1959年7月6日 , 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
仅一个晚上 , 苏联专家就纷纷返回自己国家了 。 然而 , 这并没有击溃他们研究人造卫星的斗志和决心 。 也是因为这样 , 让孙家栋等人明白一个 “靠人不如靠己”的道理 。 从那之后 , 研究小组的干劲更足了 。
1965年 , 中央专委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 , 后被定为代号“651” 。 届时 , 标志着我国卫星研制的相关任务正式启动 。 一直到1966年 , 中国“中近程地地导弹”运载核弹头拔地升空 。

当这一消息传出后 , 全世界都为之感叹、为之震惊 , 我们用自己的实力向全世界发出宣告:中国做到了!为了研究出毛主席所希望的全世界都能用肉眼看到的卫星 , 这个宏大愿望 , 孙家栋设计了很多样板 。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 , 最终定稿为直径1米的72面的球体 。 其实 , 关于卫星的形状 , 当时大家的想法天马行空 , 有人提议做成天安门形状 , 还有人提议做成红色五角星的形状 。
不过 , 很多想法都不太贴合实际 , 要知道太空环境并非和我们生活的环境一样 。 最终 , 敲定了卫星72面体的球形设计 。 之所以设计成球体 , 是因为这种形状在旋转的过程中最为稳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