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小行星撞地球,“中国版星链”官宣了


防止小行星撞地球,“中国版星链”官宣了


文章图片


防止小行星撞地球,“中国版星链”官宣了


文章图片


防止小行星撞地球,“中国版星链”官宣了


文章图片


防止小行星撞地球,“中国版星链”官宣了


文/君剑
在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 , 我们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也迎来发射52周年纪念日 。 50多年了 , 中国的太空事业蓬勃发展 , 从早期的从零开始 , 到现在的目标星辰大海 , 每一个时期 , 我们都在创造着新的辉煌成绩 。

(“东方红一号”)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最近确认 , 中国将开始研究太空小行星防御机制 , 预计将建立新的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 以防范来自太空中的小行星威胁 。 吴艳华表示 , 应争取在“十四五”末期 , 或2025年~2026年左右 , 实现对小行星目标的近距离观察、撞击、变轨任务 。 中国将以自己的方式 , 为地球和平和人类安全环境做出贡献 。
这是“中国版星链”的正式官宣 , 也说明中国的太空技术发展已经达到了成熟先进的水平 , 下一步目标将是为世界和平提供保障 。

(央视报道)
评论分析认为 , “中国版星链”的发展 , 至少有5大实际意义 。
第一是实现直接目的 , 即对小行星撞击事件的有效防范 。
【防止小行星撞地球,“中国版星链”官宣了】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力是惊人的 , 而且可能性是存在的 。 时至今日 , 人类科学家在解释数千万年前恐龙生存环境改变的问题时 , 都还会考虑到小行星或者彗星撞击地球所造成的结果 。 因此 , 小行星撞击地球 , 是会产生巨大后果的 , 对于这种事情 , 只能是未雨绸缪 。
而且近年来关于小行星接近地球的消息也很多 , 2月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就警告称 , 一个直径大约150米的小行星 , 正在接近到地球附近500万公里的区域 , 这是一次小行星靠近地球的现象 。 在2020年 , 曾有2020 FL2号小行星从距离地球14.4万公里的外空区域飞过 , 这已经相当于是“贴脸飞行”了 。 另外 , 俄罗斯天文设备也曾发现直奔地球的太空天体 , 引发一场紧张 。
美国从去年开始执行“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行动 , 目标就是要撞击一个小行星“双星系统”——1颗163米直径的小行星成为1颗780米小行星的“卫星” 。 多年以来 , 美国一直都在研究击中小行星的课题 。

(小行星会威胁地球)
第二是可以从小行星获得更多的太空资源 。
日本一直重视对太空小行星的研究 , 在2003年日本就发射了“隼鸟号”探测器 , 并带回了小行星上面的物资样本 。 之后日本又发射“隼鸟2号”探测器 , 并成功抵达50多亿公里外的小行星 , 用回收舱“寄回”了这颗代号“龙宫”的小行星样本 。
美国从2013年开始 , 就希望能够在太空中“捕获”一个小行星 , 但是美国的进展很拖拉 , 直到2020年 , 美国才从小行星上面获得了样本 。
中国作为新的太空技术大国 , 目前也已经具备了在太空作业的技术基础 , 因此展望未来 , 中国也将能够实现与小行星的“近距离接触” 。

(资料图)
第三是学术方面的研究 , 接触小行星有助于我们了解宇宙的发展历史 。
太空研究与地球、与人类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 科学家认为 , 来自深空的天体 , 能够为人类研究宇宙发展、研究天体起源、研究人类学说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
而且 , 研究小行星等天体 , 也是人类对外空环境的探索 。 一方面 , 这有助于改善我们目前的生存环境 , 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 , 研究小行星 , 也能够让人类对自身的生存环境 , 以及对日后的太空拓展有更加深度的认知 。

(小行星与地球)
第四是体现太空技术的发展 。
建立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 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技术积累的 。 这些年 , 中国太空探索技术不断实现发展 , 并逐渐实现了建立太空空间站等一系列目标 , 这才为接下来进一步的太空活动奠定了技术基础 。
发展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 实际上是一个技术提升的里程碑式目标 。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 还需要更加长期的发展和技术积累 , 因此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太空技术发展的一个过程 。 中国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的正式建立 , 将能够让中国太空探索技术跃升到新的层面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