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陈碧莲:朝夕相处20年竟因赌气离婚,晚年一方至死不愿复合( 三 )


在这样聚少离多的感情中 , 郑洞国偶尔的花言巧语 , 也能让陈碧莲开心许久 。
1939年冬天 , 日军将要在云南发起战争 。 为了表示众志成城抗日的决心 , 远征将领和云南共存亡 , 纷纷将自己的家眷接了过来 。
而陈碧莲的到来 , 也引起了轰动 , 大家都发现陈碧莲不仅长得漂亮 , 而且性格爽朗 。

郑洞国在军中主持的慈善捐募舞会上 , 陈碧莲往往是最不计得失的 , 她每一次都出手大方 。
1943年 , 郑洞国收到命令 , 他要飞到印度作战 。 那个年代出一次国是十分不易的 , 陈碧莲不知道丈夫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
这么多年的战争 , 将她的耐心消磨殆尽 , 而每日对丈夫无尽的担忧 , 也彻底将她逼疯 。
这一次她做出了勇敢的决定 , 她冒着极大风险飞往印度 , 就是为了和他团聚 。
终于1945年时 , 日本宣布投降 , 陈碧莲也以为恢复了彻底和平 , 丈夫终于可以回家团聚 , 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要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

郑洞国但很快她发现 , 郑洞国又投入新的战争中 。
1948年 , 辽沈战役打响 , 陈碧莲在家中苦苦等待着 , 最终还是忍不住写了一封家书 。
桂庭:几个月来为了你的安危 , 使人时刻不能忘怀 , 寝食难安 。 桂庭 , 逐人衰弱与憔悴的不是岁月 , 而是忧愁 。 数月来我身体坏透了 , 较以前更消瘦了!桂庭 , 你们被困在这孤城 , 到底要紧不?
你真是太大意了 , 你不顾性命在干 , 这是为了哪种?我想到这一切伤心极了 , 苦命的我尚有何言!上天保佑你平安 。 应该很平安 , 因为你向来对人都好 , 心更好 , 应有好报 。 秋风起 , 更愁人也 。
莲上 9月6日

辽沈战役此时郑洞国正被围困长春 , 上级下令让他突围去沈阳 。
但守兵在长期忍受饥饿中 , 体力虚弱 , 士气低沉 , 已经没有力气突围 , 而且他们早已目睹了国民政府的腐败 , 没有人愿意沦为牺牲品 , 军心已经蠢蠢欲动 。
可是郑洞国依旧顽固抵抗 , 在意识到希望渺茫后 , 他回到中央银行大楼 , 写下了一封诀别书 , 正准备开枪自尽.....
正如陈碧莲信中所说 , 郑洞国一向对部下不错 , 他在军中的人缘也很好 。
正当他要叩响扳机时 , 紧闭的大门忽然被人撞开 。
郑洞国一看发现是自己部下 , 他们夺过郑洞国的手枪 , 劝服他不要再为国民政府打仗 。

辽沈战役那时郑洞国已高调地写好了诀别书 , 如果“投诚”会让自己下不来台 , 但在犹豫片刻后 , 他还是放下了手枪 。
这最后的选择 , 也让他平安活到了九十年代 。
这时消息传到了国民政府那里 , 他们为了掩盖这样的事实 , 于是在报纸上刊登了郑洞国牺牲的消息 。
看到报纸的陈碧莲脸顿时白了 , 她伤痛不已 。 可是几天后却传来消息 , 郑洞国被送去哈尔滨解放区学习 。
原来郑洞国还活着!陈碧莲本应该喜极而泣的 , 可是她突然就感到十分疲惫 , 这是对一段单向奔赴的感情的力不从心 。

郑洞国和陈碧莲陈碧莲也不知怎的 , 她感觉自己累了 。
她甚至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 她觉得那些平静的日子遥遥无期 , 这样日日担忧的日子 , 让她感到害怕 。
但她还是去哈尔滨看望了丈夫 , 她也像从前一样安慰丈夫 , 让丈夫不要灰心 。
一年后 , 郑洞国返回上海 , 便一直闲居在 , 陈碧莲也终于得以和丈夫团聚 。
那几年城市恢复了运转 , 渐渐抹平了战争的痕迹 , 陈碧莲和丈夫也像寻常夫妻一样 , 每日去菜市场买菜做饭 , 每日黄昏时便一起出门散步.....
可是看似回归正常的生活 , 却也无法改变两人缘分走到尽头的命运 , 只是这时郑洞国依旧浑然不知而已 。

郑洞国和陈碧莲1952年 , 郑洞国被邀请定居北京 , 他欣然答应前往 , 可是一旁的陈碧莲却满脸淡漠 , 没有丝毫欣喜 。
正当他要陈碧莲收拾东西时 , 陈碧莲却说自己不想去北京 , 因为北方寒冷 , 她水土不服 。
不管郑洞国家人怎样劝她 , 她都斩钉截铁地说道:“北京寒冷 , 我水土不服” 。
或许陈碧莲真的感到疲倦了 , 经历了无数场战争 , 无数次生离死别后 , 她只想在熟悉的地方安居下来 , 不想再不停的奔波 。
就这样郑洞国和儿女去了北京 , 而他们的婚姻也从此走向尽头 , 不过一年后两人便离婚了 。

郑洞国这段相互陪伴了二十年的感情 , 最困难的岁月都熬了过来 , 可就在生活越来越好时 , 两人却一别两宽 , 各生欢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