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就写了一篇文章 , 指责便宜的鱼子酱有罪 , 因为它毁了鱼子酱的奢侈品地位 , 破坏了欧洲、伊朗当地的产业建制 。
媒体带节奏也就算了 , 就当没看见 。
但是在向国外商家推广时 , 他们的反应更是把厂商给整崩溃了 。
根据国内托人办事的经验套路 。
2006年 , 国产鱼子酱厂商找到了法国当时的鱼子酱协会主席 。
这个协会主席祖孙三代都做鱼子酱生意 , 是业内的权威人物 。
结果是 , 这个协会主席尝过之后 , 不仅1克没有买 , 还满脸的嫌弃 。
接着国内厂家又找到了德国汉莎航空公司 , 他们会在头等舱专门供应鱼子酱 。
结果却被直接拒绝 , 原因是 , 怕中国的食品不安全 。
这可不是偶然个例 。
这种在国际贸易领域搞产品歧视 , 专业术语就叫做「绿色壁垒」 。
2002年的“氯霉素”事件;
2003年的“恩诺沙星”事件;
2005年的“孔雀石绿”事件;
2006年的“肯定列表”制度;
2007年的输美水产品贸易争端等 。
这一系列事件 , 都成了国内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拦路虎 。
然而 , 天道好轮回 。
2010年 , 前面提到的这家航空公司遭遇了断供危机 , 原来的鱼子酱供应商突然断货了 。
他们采购了市场上的25种鱼子酱摆在一起 , 进行样品盲测 , 国产鱼子酱2次盲测投票得分都是第一 。
被打脸的汉莎航空 , 这才勉强接受了国产鱼子酱 。
后来的故事 , 就是真香警告了 。
中国的鱼子酱不仅品质高 , 价格还更便宜 。
2017年彭博社就发文 , 「世界上最好的鱼子酱 , 再也不是俄罗斯的了」 。
一个美国的批发商还说 , 他花了8年时间推广美国的鱼子酱 , 但现在他和别人一样 , 买中国的鱼子酱 。
不为别的 , 就是因为单纯的便宜又大碗 。
海关数据显示 , 在2013年到2018年的5年间 , 中国的鱼子酱出口增长了5倍 。
全世界70%的鱼子酱都是由中国提供的 。
鱼子酱也从高不可攀的贵族专属 , 变成了普通人也有能力品尝的美食 。
我去某宝查了一下 , 10克装只要100块钱一盒 。
心血来潮的时候 , 也是可以搞一盒来尝尝鲜的 。
食材还是一样的食材 , 价格却是一个天上 , 一个地下 。
这就是「MADE IN CHINA」的神奇 。
不止是鱼子酱 , 黑松露也是如此 。
在法国 , 黑松露是与鱼子酱齐名的顶级食材 , 价格也是离谱 , 每公斤10万人民币往上、
但产量却少得可怜 , 年产量只有30吨 。
所以 , 法国黑松露也被捧上了食材的金字塔顶端 。
对此 , 云南人表示很不理解 。
这不就是当地人都不吃 , 专门喂猪的「猪拱菌」吗?
怎么到了法国就成了高级货?
发现了这个商机后 , 云南开始大量出口黑松露 , 甚至点亮了黑松露的人工培育技能 , 大幅提高了产量 。
按理说 , 法国人爱吃的东西不用再担心产量了 , 应该高兴才对 。
但法国人却不乐意了 。
为啥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食材 , 在中国加入之后就变成了大众美食呢?
法国联合欧洲各国出台政策 , 限制进口中国黑松露 。
理由就是 , 法国的黑松露和中国的黑松露根本不是一个物种 。
结果呢 ,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通过遗传学研究证明了 , 云南黑松露与法国黑松露竟是 “同胞姐妹” , 成熟之后在口感、香气、内含物质上几乎没有差别 。
如果硬说是有差别的话 , 法国习惯在黑松露成熟之后才挖出来食用 , 而云南则习惯提前收割 。
和汉莎航空一样 , 也有人曾经把两者混在一起煮 , 法国人也分辨不出来 。
现在国产黑松露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300吨 , 是法国的10倍 , 全球市场八成以上的黑松露都来自中国 。
就连享誉世界的法国黑松露 , 每卖出去10颗 , 就有3颗是从云南运过去贴牌的 。
像这样口嫌体直的 , 还有日本商人 。
鳗鱼饭 , 是只有在招待贵客才会出场的食物 , 霓虹人对日本鳗鱼引以为傲 , 总觉得外来鳗鱼差了一点口感 , 只要吃一口就能分辨出差别 。
其实 , 日本鳗鱼和中国鳗鱼本就是一个种类 , 因为所有的鳗鱼都是捕捞野生鳗苗 , 然后再人工养殖 。
没有谁比谁更高贵的道理 。
日本的一家水产批发商常年进口中国鳗鱼 , 却打着日本鳗鱼的招牌 , 就这样卖了五年多才被发现 。
讽刺的是 , 并不是买鱼的人吃出了差别 , 而是当地的卫生科在例行检查中 , 发现了这家店进口中国鳗鱼的发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