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问世50年:佑护人类健康的中国智慧


青蒿素问世50年:佑护人类健康的中国智慧


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 , 恰逢青蒿素问世50周年 。
曾经 , 人们谈“疟”色变 , 有数字显示 , 在青蒿素被发现前 , 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 , 至少有100万人死于该病 。
1972年 , 中国科研人员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研发成药物治疗疟疾 。 时至今日 , 青蒿素仍是全球抗疟利器 , 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仍是当下治疗疟疾的最有效手段 。 据世界卫生组织不完全统计 , 青蒿素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已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 每年治疗患者上亿人 。 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说:“屠呦呦团队开展的抗疟科研工作具有卓越性 , 贡献不可估量 。 ”
研发 , 与时间赛跑
我国消除疟疾 , 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
这也是我国继天花、脊髓灰质炎、丝虫病、新生儿破伤风之后消除的又一个重大传染病 , 它们都曾夺去无数人的生命 , 或者留下终身残疾 。 日前 , 记者走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工作室” , 翔实的文字、图片 , 珍贵的实物和视频资料 , 展示了举国上下攻坚克难、研发抗疟药物青蒿素的艰辛历程 。
【青蒿素问世50年:佑护人类健康的中国智慧】20世纪60年代 , 屠呦呦接受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 , 被任命为中医研究院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 。 她从本草研究入手 , 编撰了载有640种药物的《疟疾单秘验方集》等资料 , 并先后进行300余次筛选实验 , 确定了以中药青蒿为主的研究方向 。 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 , 以水二升渍 , 绞取汁 , 尽服之”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 , 屠呦呦创建了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 。 1971年10月4日获得了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 , 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步 。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内较大的青蒿素生产基地之一 , 图为村民在收割青蒿 。 (图片来自新华社)
临床前试验时 , 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了疑似毒副作用 。 到底是动物本身存在问题 , 还是药物所致?搞毒理、药理实验的同事坚持只有进行后续动物试验、确保安全后才能上临床 。
为不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 , 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 , 并郑重提出:“我是组长 , 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1972年7月 , 屠呦呦等3位科研人员一起住进北京东直门医院 , 成为首批人体试验的志愿者 。 经过一周的试药观察 , 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 。
当年8至10月 , 屠呦呦亲自带上样品 , 赶赴海南昌江疟疾高发区 , 顶着烈日跋山涉水 , 在病人身上试验 , 完成了21例临床抗疟疗效观察 , 效果令人满意 。
1972年11月8日 , 屠呦呦课题组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 。 1986年 , 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获得自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首个一类新药的《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
——青蒿素 。
4月25日 , 在青蒿素问世50周年暨助力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论坛发表视频致辞时 , 屠呦呦说 , 作为医药工作者 , 防控传染病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 从每年报告3000万病例到现在的零病例 , 无论是药物研发还是技术推广 , 中国抗疟的成功经验为推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
研究 , 仍在继续
历经半个世纪 , 青蒿素对全球疟疾防治功不可没 , 但其治疗疟疾的深层机制仍模糊不清 。 尤其是青蒿素的抗药性 , 是屠呦呦一直关心的问题 , 也是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挑战 。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 , 屠呦呦和团队成员一直在努力 。 “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就是找出青蒿素作用机理 , 破解其耐药性 , 以及如何扩大青蒿素类药物的适应证 。 ”屠呦呦同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廖福龙说 。
欣喜的是 , 2019年6月17日 , 屠呦呦团队对外公布 , 其青蒿素抗药性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 。 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刚 , 采用化学生物学方法 , 研究血红素激活青蒿素的过程 , 发现激活的青蒿素可与疟原虫的100多种蛋白以共价键结合并使之烷基化 , 破坏疟原虫的诸多生命过程 , 从而杀死疟原虫 。 这个血红素激活的多靶点学说已得到国际抗疟学界的认同 , 对揭示青蒿素抗疟的深层机理、耐药现象并促进更有效的临床用药等意义重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