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食物酸碱平衡”(营养常识)

在食物化学研究中,食物可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或称为呈酸性食物或呈碱性食物) 。分类的根据是按照食物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性质,灰分中含有磷、硫、氯元素较多的溶于水后生成酸性溶液,而钾、钠、钙、镁含量较多的灰分则生成碱性溶液 。这种研究主要用于评价食物的化学性质,特别是食物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中使用很多 。另外,测定食物的灰分还可以判断一些食物的加工精度 。
在近年的一些科普文章中,有关食物酸碱性质的宣传主张“选择食物要注意酸碱平衡”,并且特别强调酸性食物对健康有害 。有些宣传在我国居民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因而不值得提倡 。
首先,食物灰分是食物燃烧后剩下的一些元素的氧化物,与食物在体内代谢的性质是不同的 。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消化吸收和各种复杂的代谢反应,形成数以千计的产物 。这些产物有酸性、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 。血液的酸碱度是各种代谢产物综合平衡的结果,不是仅仅由食物燃烧后剩余的几种矿物元素就可以决定的 。
其次,虽然食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但人类在长期适应膳食条件下,体内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缓冲系统和调节系统,以保持内环境(主要是血液)的酸碱平衡 。健康人血液的pH值恒定保持在7.35~7.45的范围,一般不会受摄入食物的影响而改变,除非在消化道、肾脏、肺等器官发生疾病造成人体代谢失常时,才有可能会受到影响 。文献检索未见因为日常摄入食物不同引起健康人血液pH改变的研究资料,也未见到因为血液pH变酸而至有关慢性病增加的科学依据 。
【正确认识“食物酸碱平衡”(营养常识)】
最受欢迎饮食热文女人的养颜水黑色食物补肾拌凉菜不放味精世界第一健康菜豆浆+鸡蛋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