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童年:千奇百怪,多姿多彩( 三 )


性别差异假说认为 , 不同性别个体参与社会玩耍的时间和形式都存在较大差异 。 这很好理解 , 非人灵长类雌雄个体的社会功能不同 , 导致雌雄个体在童年时期需要实践某些行为 , 使其在成年期能成功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 。 因此 , 雌雄个体玩耍的频率和模式通常也不同 。 一般情况下 , 雄性通过玩耍建立等级地位或者加强彼此的联盟 , 为以后争夺交配权打下基础 。 很多灵长类动物雄性个体的玩耍频率要比雌性高 , 比如猕猴 , 雌雄个体幼年期玩耍行为的频率、类型和玩耍伴侣的选择都存在明显差异 , 研究证实 , 雄性猕猴幼体或少年个体比雌性幼体或少年个体花更多的时间用于社会玩耍 , 如打斗、追逐等 , 且更为激烈 , 具有更多的身体接触 。 再比如 , 滇金丝猴属于一雄多雌的繁殖单元 , 成年雄性滇金丝猴个体必须经过激烈的打斗才能有机会建立自己的家庭 , 所以0-3岁雄性个体的玩耍行为表现出更多的撕咬 , 就是为了经过这样的练习 , 使它们成年后在争夺繁殖单元家长地位时获得更多的优势 。 在猕猴和滇金丝猴的社会中 , 雌猴可以永久留在猴群 , 猕猴雌性个体还可以继承母亲的社会地位 , 而雄猴一般在3岁左右要被赶出猴群 , 面临更加激烈的生存压力 。

藏羚宝宝一般出生在6-7月 , 它们会跟随妈妈生活到翌年4-5月 。 然后 , 雄性幼羚将离开妈妈与雄性同伴为伍 , 雌性幼羚有的仍跟随妈妈 , 有的也会与其他雌性同伴为伍 。 奚志农摄
动物的童年既温馨又充满挑战
人类的童年得到父母、亲人的百般呵护 , 动物的童年也是 , 除却少数“独行侠”或“可怜的孩子” , 绝大多数高等动物都是在母亲或家庭 , 乃至家族的呵护下度过童年阶段的 。
母爱是人与动物共有的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 大自然中 , 有的动物妈妈会循循善诱地教导孩子学习生存本领;有的动物妈妈会温存地与调皮捣蛋的孩子互动;有的动物妈妈会溺爱地背着孩子行走天涯;有的动物妈妈为了确保幼崽健康成长 , 不惜付出生命代价 。
帝企鹅爸爸妈妈接力抚育企鹅宝宝的故事广为人知 。 初生企鹅的幼儿阶段是在雄企鹅的脚背上和身边度过的 , 雄企鹅既是父亲又是保育员 。 小企鹅逐渐长大一点后 , 外出觅食的企鹅父母还会把小企鹅委托给邻居照管 。 这样 , 由一只或几只成年帝企鹅照顾着一大群小企鹅的“幼儿园”就形成了 , 小企鹅们的父母回来后 , 又把它们接回去 。
可是你知道吗 , 即便是低等动物 , 有些也会得到家庭的呵护 。 比如章鱼 , 一生只有一次繁殖机会 。 产完卵 , 在受精卵孵化的一个月内 , 章鱼妈妈会一直守在卵旁边 。 一种来自北太平洋的深海章鱼为了守护自己的卵 , 竟然待了53个月 。 由于没有时间外出觅食 , 章鱼妈妈一直处于饥饿状态 , 甚至因为饥饿过度而用自己的触须来充当食物 。 发育成熟的章鱼宝宝破卵而出时 , 章鱼妈妈仍然不放心 , 唯恐自己心爱的孩子被其他海洋动物掠食 , 仍然不肯离去 , 以至于最后十分憔悴 , 有的会因过度劳累而死去 。
当然 , 动物的童年也不只有温馨和快乐 , 它们弱小的生命面临许多挑战与危险 。
昆虫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等动物属于一次产生许多后代 , 但后代死亡率较高的r对策生物 , 幼体出生后很少得到亲代的照顾 , 所以幼体一出生就只能面对挑战和危险 , 少有天伦之乐 。
与r对策相对的k对策物种 , 一般属于低生育力、高存活率类型 。 鸟类和哺乳动物一般属于k对策物种 , 它们防御和保护幼体的能力较强 。 由于有亲代关怀 , k对策物种通常存活率较高、个体较大、寿命较长 , 这些特征保证了k对策物种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取得胜利 。
当然 , 高等动物的亲代也不能包办一切 。 相比于成年个体 , 幼年动物更容易遭受疾病、捕食、溺水、中毒、迷失、窒息、电击、骨折等伤病或意外 。 它们的童年看似无忧无虑 , 实则危机四伏 , 为了生存 , 幼小的它们不得不在双亲引导下抓紧学习各项生存技能 。 有些小动物面临的生存考验相当严酷 , 一些有蹄类动物出生几个小时就得学会走动以躲避天敌 , 一些鸟类出生几个月就要跟随亲鸟长途迁徙 , 比如蓑羽鹤 , 幼鹤出生3个月后就要随着父母迁徙数千公里 。
一般来说 , 食肉动物的幼崽很弱小 , 而食草动物通常一出生就会奔跑 。 人们认为 ,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就像非洲大草原上的狮子和角马 , 小狮子刚出生时甚至都睁不开眼睛 , 它们像人类婴儿一样 , 需要在妈妈的照顾下一点点发育完全 , 但角马不一样 , 从出生那一刻起 , 它们就得跟随父母迁徙并躲避猛兽袭击 , 不会奔跑几乎没有活路 。

推荐阅读